首页 大会动态 大会介绍 大会议程 学术新论 大会声音 视频报道 人物专访 图文直播 大会官网 媒体反响

第2届 1903年 意大利罗马

发布日期:2015-07-21 15:30:00 字号:  
    

  1903年,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罗马召开。罗马大会极为成功,风头盖过前两次会议,但主办过程如巴黎会议一样,因组织者内部的抵牾而一波三折,并不顺利。罗马会议组委会的成员包括大名鼎鼎的克罗齐,克罗齐(1866—1952)是迄今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一书的作者。主席是古代史专家兼那不勒斯博物馆馆长佩斯,佩斯是德国的罗马史专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蒙森的弟子。罗马会议的主办方想沿袭巴黎会议的做法,继续突出比较史学的作用,目标是“突破民族界限,在比较中寻求最佳帮助”。但一场学术争论导致了佩斯去职。在对公元前三世纪之前罗马史的解释中,佩斯作为蒙森弟子,以德国式的史料批判法,否定了此前流行的意大利本土观点,设在罗马的德国考古研究所的德国学者也参加了论战。佩斯还让两位德国人参加到组委会中,1902年1月,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反对和质疑声中,佩斯辞职,他被视为“一名叛国者”,会期被宣布推迟。《美国历史评论》说:“在意大利,适当的修订被某些敏感的人认为是过了头,被宣布为不能为本民族所接受。”

 

  也如巴黎会议一样,罗马会议的组织工作最终由意大利政府承担,负责人是帕斯奎尔·维拉里,他担住过国会议员和教育部长等职,是国际知名的马基雅维利研究专家,组委会具体负责人是吉亚科莫·格里尼。格里尼履历丰富,是外交史学会的成员,曾被莫尔第任命为筹备中的“国际常设委员会”的成员,参加过巴黎大会的组织工作,并被任命为秘书长。他自感在巴黎大会上自尊心受损,故决定罗马组委会一个外国人也不要。

 

  罗马大会开幕式很隆重,意大利国王及其他政要出席,大会主席团成员是几位当时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意大利的维拉里和克罗齐,奥地利的哈特曼,法国的梅耶、布拉赫和莫诺,英国的布莱斯和波洛克,名誉主席是意大利外交大臣、教育大臣、罗马市长和刚刚荣膺诺贝尔奖的蒙森。由于大会安排观光旅游、招待会、音乐会和展览以及提供车船补助的优待,有18个国家的2000多人注册,最后只有几百人参加。偏安罗马一隅的梵蒂冈派出了路德维希·冯·帕斯特与会。兰克是基督教新教的教皇史作者,帕斯特则是天主教的教皇史权威,他事先请示了教皇列奥十三世,列奥本人就是历史事业的赞助者,因此同意帕斯特出席。但直到1955年罗马再次召开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时,梵蒂冈才正式加入国际史学会。

 

  本次大会不设主题,故显得组织散漫,与会者就考古学、古代语言、法律史、经济学、哲学、宗教和自然科学等广泛的题目进行了许多分会场讨论。

 

  在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展史上,罗马大会标志着史学大会正式成为一个常设性的组织,与会者们对此形成了共识。同时,这是5年一届的首次大会。大会的建议中,奥地利的弗兰茨·弗雷布莱姆提出了要以英国皇家学会自然科学书目为样板,编纂国际历史学书目的建议。这个意见后被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接受,从1930年起开始编纂国际历史学书目,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开幕式上,维拉里作为职业历史学家就历史研究工作做了深刻的方法论报告。他认为过去的历史学家所研究的外交、革命和战争只是社会的表象,以后应该深入研究社会内部历史。在西欧民族主义盛行的时代,他号召要通过理解其他民族的历史来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他说:“我们都确信理解我们自己和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唯一途径是汇总所有过去的要素,历史是社会科学唯一的坚定基石。”

 

  法国在近代史上曾经多次入侵意大利,两国历史一直有纠葛。法国历史学家莫诺的发言给东道主带来了春风,他的题目是“米什莱和意大利”。米什莱(1798—1874)是“法国历史学之父”,莫诺说米什莱得益于两位意大利巨人——维吉尔和维柯,进而说道意大利文艺复兴对法国影响甚巨。普法战争使得法德两国交恶,但莫诺也很坦诚地谈到德国文化对他的熏陶。最后,莫诺提议,下次大会在柏林召开。

 

  德国学者阿道夫·冯·哈纳克作了关于新约圣经起源的报告。这位哈纳克大有来头,他是在俾斯麦和德皇威廉二世的支持下坐上柏林大学历史学教席的,但在他就职时发表了一份声明,称坚信历史研究是自由的,政府的职责就是保护研究工作不受外来干涉,哈纳克的名字当时遂成为学术自由的象征。

 

  本届大会还首次有学者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居里奥·德·蒙特梅耶在讲“维柯和法制史的唯物主义概念”这个题目时,表示他赞同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或缺的,法律就是对“既定经济秩序的概念、规定、批准和保护”。他说维柯(Giovanni Battista Vico,1668—1744,意大利著名哲学家、语文学家、美学家和法学家,代表作有《新科学》、《普遍法》及《论意大利最古老的智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先驱。

 

  备受关注的意大利本土学者克罗齐作了关于“历史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和“因果律概念”两场报告,他在这次大会上表达的主要思想后来都收入了《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一书。克罗齐是分析的历史哲学的代表性人物,他反对拘泥于解释历史进程的做法,转而重视历史认识论。他说前人孜孜以求的客观真相是一种主观的假定,历史学的基点不在于过去,而在于现在。用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中的话来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只有现在生活中的兴趣方能使人去研究过去的事实。”他批判了历史主义的因果律,也批判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他称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称,马克思一生有两个发现,分别是“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与恩格斯不同,克罗齐不承认唯物史观是一种新方法。接着,克罗齐又批判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的形而上学和神学成分。克罗齐是持反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意大利共产党曾经把批判克罗齐的历史哲学作为一项长期的理论任务。

【作者:摘自《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简史》 来自:宣传部 新闻中心 编辑:苏红燕 责任编辑 :马晓燕 红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