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培养出“双证书”学生

2011年07月19日 14:06作者:来源: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综观今天山东省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每所院校都活跃着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已经成为这些院校的实训教师骨干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军人;他们活跃在经济建设的主阵地,有5000余人成为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高级工程师。大量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成功培养是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实训、突出技能特色办学的必然结果。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是山东省最早实行自主招生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从2000年开始,十多年来,学院建立了自主招生生源基地,形成独特的生源特色。

    学院坚信:惟有“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需求。学院每年拿出150万元作为教师培养专项基金,培养出国家级、省级技师考评员、裁判员近20人。近年来,在全国和山东省的技能大赛中,学院教师获全国前十名两次、全省第一名六次;为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学院从济南第一机床集团、济南重型汽车集团等多家企业聘请了包括全国高技能人才的楷模许振超在内的专家、工程人员40多人指导教学工作;学院还非常重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有专项配套经费保证教师课题的完成。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研发的感光材料等多条大型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25项,研发制造的系列周边磨床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级新产品”和“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等奖项。目前,学院“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人数的70%,已形成雄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基础。
   “双师型”教师培育了“双证书”的学生。学院的高职大专毕业生在获得大专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严格的专业职业资格考核鉴定,获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更多的学生还通过自主考试获得更多的从业资格证书,成为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今年经省有关部门同意,将在高职学校中进行“预备技师”培养试点,使学生取得最高层次的职业资格。

    在专业设置上,形成了以机电专业为龙头,各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布局。学院现有《数控机床与编程》、《焊接方法与设备》、《电子商务》3门省级精品课程。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学院建立了“能力标准、课程体系、职业证书”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和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学院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形成了9个一级技能模块、37个二级技能模块、101个三级技能模块的课程体系。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重视实训、突出技能始终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学院是教育部2002年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高职高专机电类实训基地,是教育部和财政部重点支持的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学生60%以上的课程是在实训场地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完成的。学生从进校的第二学期开始,实行理论课和实训课“双周倒”。第四学期开始,到实习工厂顶岗生产并完成专业技能培训的相关课程;第五学期,增加课程设计环节,要求学生从参与实习工厂产品生产的过程寻找设计题目,并在实际生产中加以验证;第六学期,学生全部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就业式”顶岗实习。学院有齐鲁发电设备厂、太古飞机工程公司等超过150家相对固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了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螺旋式上升。学院还将实训基地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引进到校内,经济管理系与目前全球最大的 B2B 电子商务网络平台阿里巴巴合作,成立了电子商务外贸班,学生学习期满通过考试后,可直接进入阿里巴巴会员单位工作。学院充分利用“前校后厂”优势,强化学生实战能力培养。2010年,学院的实习工厂承接了国家级科技重大专项“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课题8)——“可转位刀片周边五轴数控精密磨床”的项目。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取得了不斐的成绩。在2004-2009年度,学生选手获全国第2名、第3名各1次的好名次,有3人获国家“雏鹰奖”。2010年,电子商务专业两支代表队参加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赛区总决赛的特等奖和一等奖,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的总决赛获一等奖。

 

责任编辑:孙海燕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