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技能硬势力 提升就业竞争力

2011年06月23日 14:30作者:来源:大众网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6年来,培养的学生以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快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以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工作作风、过硬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赖,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93%以上。

    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建校56年来,培养的学生以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快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以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工作作风、过硬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信赖,毕业生就业率近年来保持在93%以上。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遭遇“寒冬”现象,但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就业势头,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山东教育总评榜——山东省最具就业推动力高职院校”之一。高就业率是如何实现的? 

    一、走出去、请进来,万语千言总关“情”。一个“情”字,包含了双重含义:一是深入企业,听取企业用工需求,了解社会用工行情;二是让社会经济组织了解学院建设发展情况,提供毕业生实情,服务就业献真情。“走出去”,开放办学模式,实施就业跟踪,深入毕业生所在单位,关心毕业生就业后适应社会生产的状况,听取毕业生就业后,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方面对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通过毕业生就业后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社会生产实践的实用性进行调研和分析,找出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与现实社会生产需要之间的差距,适时进行调整。多年来,走百家企业、访千名学子、叙万语千言,学院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后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关注,加深了毕业生与母校之间的感情,加深了学院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和友情,加深了学院对社会用工行情的了解。“走出去”,深入企业一线实施就业跟踪调研,同时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关于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合作意识、敬业意识、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直接获取社会生产第一线的用工信息,反馈给学院管理层,为学院的系部建设和专业设置,提供了科学的发展依据。近年来,学院以此为据,新建了机械制造系、机械装备系、电气工程系和汽车工程系等四个系;新增了交通运输、材料能源、电子信息、艺术设计、公共服务等30余个专业(工种)。

    学院坚持每年将用人单位“请进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座谈,向企业通报当年毕业生专业、数量等情况,介绍毕业生就业工作开展情况,了解企业的最新动态和发展方向。“请进来”,促使社会经济组织直观的了解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情况,有目标的选人用人;学院则汇集社会各类经济组织各自的用人需求、专业知识需求和专业能力需求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要求,将千言万语加以整合提炼,为学院的建设发展提供依据,谋出路,划良策;每年数度的校企座谈会、交流会,增进了企业与学院的感情,拓展了学院了解社会就业的行情。走出去、请进来,汇总社会经济组织的各类有效信息,为学院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实践依据,广阔的社会发展平台,为学院拓展了办学空间。

    二、增强校企合作,开辟就业“绿色通道”。重视实训、技能领先,是学院56年优良的办学传统。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了开辟广阔的就业渠道,学院积极主动地走出去,与企业加强联系,建立实习教学、就业实习等各类适宜于学生教育的基地。近年来,学院共建立实习教学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德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党史知识教育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等提高学生素养的各类基地300多家,提供就业实习岗位万余人次。

    “山东省最具就业推动力高职院校”是怎样形成的?加强校企合作,突出技能训练,增强技能势力,培养合格人才,服务区域经济,构建人才用武之地;同时,通过依托行业和企业优势,与济钢集团、莱钢集团、重汽集团、海尔集团、鲁能集团、山航集团、济南机床二厂集团、石油济柴、临工集团、万达集团等企业集团建立长期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顶岗实习与毕业就业相结合,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加社会生产一线的实习、实训、产品生产、把握新技术,做到毕业能顶岗,进入工作岗位后不需要再进行专业培训,就能胜任专业技术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目标的有机融合。

    学院密切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无论是专业设置和课程开发都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企业输送了大批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广泛的社会经济组织也为满足学生的实习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正如校歌所唱的“社会是我们实践的校园”。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生产第一线,师生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实践经验的同时,切实感受社会前进的步伐,切身感悟知识爆炸和技术革新给自身带来的终身学习的紧迫性,领悟人生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生与社会生产“零”距离接触,完成了从实习——到顶岗实习——上岗录用的就业过程。与此同时,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大众网等各类媒体也为学院开辟新的就业“绿色通道”。学院通过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积极地向社会助推优秀毕业,2002级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业学生叶青,在校期间被评为“十佳学生”,毕业后进入山东航空公司工作,因工作出色被评为公司先进工作者,2008年被民航权威杂志《新航空》专访报道。学院也倍加关注长线专业和就业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对这类学生给予密切关注,向用人单位积极推荐。2008年,机制工艺系某女生未到学院为其提供的就业单位报到,选择了自主择业,但一段时间后,在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单位后,又回到学校,学院开启就业“绿色通道”,很快为她推荐了就业单位。每年深入企业调研,广泛征集、分类整理企业评价,及时采纳企业的合理化建议,努力整合各类就业信息资源,对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了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开放办学模式,增强校企合作,为近年来毕业生开辟了稳定的就业“绿色通道”。就业工作事关学生未来事业健康发展,事关学院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只有打破封闭式的办学模式走出校门,才能为毕业生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

责任编辑:孙海燕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