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感恩教师节 > 作品排行榜>我与安作璋先生的一面之缘

我与安作璋先生的一面之缘

作者姓名:山东师范大学 康子涵学校:山东师范大学网络票数:

    时至今日,我仍记得今年暮春时节的一个周四,小雨霏霏,坐在通往本部校车上的我脑海里浮想联翩,内心激动万分。此行我要去拜访的不是别人,正是史学界的大家、早年历史系三驾马车之一、已年逾八旬的安作璋教授。
    萌生去拜访老先生的想法是在大三的一次课堂上,楼建军老师偶然提到一句,“老先生现在已经很大岁数了,但还是很能干,每年会给研究生上课。”楼老师讲课一贯风趣幽默,而那一刻,他的神情充满虔诚,语气饱含敬重,让我心生震颤:这到底是怎样一位老先生,让人在提起他的时候都不免神色敬畏?
    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秦永洲老师,秦老师对我的想法表示支持,但也表达了担忧,“去拜访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你需要有过人之处,你有什么可以让他眼前一亮的优势呢?”史学界是严谨的,我想起了《论语》中的一句话,“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若要使老先生认为我“孺子可教”,不下一番功夫是不行的。
    在前去拜访的路上,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想的是老先生在电话里问过我的一句话,“研究历史是一辈子的事情,你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历史研究是老先生一辈子的事业,用一辈子去研究是他对晚生后辈的要求。我做好准备了吗?
    细雨中锈迹斑驳的铁栅栏门与周围的绿意形成鲜亮而清新的画面,因为是师大教授们居住的地方,我感到这里的一草一木都透露出灵动的气息。几经询问,我敲开了老先生的房门。
    老先生的助理热情的把我迎到了书房,房里摆设朴素,书柜里、地板上、书桌上满满当当全是书,老先生一手扶老花镜,一手持放大镜,正在认真而严谨的埋首工作,看到我,老先生赶紧放下手头的书,招呼我坐下。
    我心里涌上歉意,责怪自己的拜访扰了先生的安宁。老先生很亲切的与我交谈起来,问我读过什么书,当我提到自己爱读先贤经典,并且很多篇章可以背诵的时候,老先生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我注意到安老师的眼睛并不像别的老人那样浑浊,而是宛如星辰般清亮无比、炯炯有神,传达着睿智。我暗暗惊叹,这大概是学识和经历在岁月的荡涤之下沉淀在眼中智慧的结晶吧。
    一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为了不影响先生的午休我起身告辞,来之前我不知道该给老先生带点什么礼物,只好买了些茶叶,却被老先生婉言推辞了。
    “安老师从不喝茶叶、饮料,总是这样,白水一杯。”老先生的助理在一旁笑吟吟的解释,同时举起了老先生的杯子。
    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玻璃杯,里面半杯清水。我顿时百感交集,有多少人热衷于品茗玩盏,而这样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大家却仍旧坚守着朴素的生活。他的身材不够傲岸,衣着并不华丽,饮食不甚讲究,年逾八旬却仍几十年如一日的埋头书案,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
    我向老先生深深鞠了一躬,老先生和善的拍了拍我的肩膀,直到我走出楼道,背后那扇门才轻轻关上,我似乎仍能感到老先生殷切的目光停留在我背后。我不住回头观望着老先生家所在的方向,想着他的谆谆告诫和鼓励,再想着他的名望与他随意不苛求的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我的眼角不由湿润了。
    直到今日,每当夜不能寐,每当前路迷惘,每当信念动摇,我的脑海里总会想起安老先生语重心长的教诲:
    “研究历史是一辈子的事情,你做好这个准备了吗?”
    “史学家,是要求实的。”
    “一方面关门读书,深入研究;一方面出门做事,普及成果。”
    ……
    这些话语饱含着安老先生对历史的满腔热忱和深切爱意。虽年事已高,这驾马车仍在孜孜不倦的前行着为后人踏出路来。我有幸凭借秦老师的帮助和自己的勇气前去拜访,这一个多小时的教益改变了我的史学观念,坚定了我的史学信仰,确定了我的史学目标,让我有了指南针去探索今后的人生方向。
    让我在这里表达对安老先生深深的感谢,衷心的祝愿他身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