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差生”戴绿领巾:教育思维里的三聚氰胺

2011-11-10 11:33:00    作者:米大   来源:重庆日报  

关键词: 差生,绿领巾
[提要] 绿领巾不可怕,可怕的是“绿领巾”的惯性思维,已经贯穿了中国的整个教育生产线,这种有毒的思维,就是教育工程里的三聚氰胺。
    当一种司空见惯的事物突然在常识里被彻底颠覆,就诞生了一种创意。譬如咱们都熟识的红领巾———您可曾想过,它竟然能变换一种颜色吗?

  不,不会的,以您的智商和想象力,是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但中国的某些教育者,就以他们无与伦比而又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实施了这种堪称经典的“创举”。

  读小学时,笔者就是差生,一直到三年级才评上少先队员,也因此,那一年才被正式批准戴上红领巾,那个激动,简直热泪盈眶啊。不过,现在的差生们比我要幸运,没有红领巾,但你可以戴绿领巾啦!

  这不,西安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就让“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戴上了绿领巾,而且还是“强制”的。不管红还是绿,总归是条领巾,起码不会有我那样的尴尬空白期:看着别人都戴,自己脖子上却总是空空荡荡,走到哪都像没魂一样。

  就是这个事儿,却在网络上反响极热烈———主要是极热烈地被批。比如,冯骥才、郑渊洁这样的名人,都是一阵猛批,将此定性为“羞辱式教育”。对于舆论的炮轰,校方满腹委屈,因为据说他们的初衷是很美好的,将这条绿领巾的作用定义为“激励性教育”,其潜台词是———“亲,你要加油努力哦,争取早日戴上红领巾!”

  唉,这同一条“绿领巾”,双方看见的效果,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以本人愚见,这是由于在说风凉话的“外行”眼里,看到的只有人,而学校看到的则更明细:好学生和差生。因此,这种争议对决,更恰似鸡同鸭讲的辩论赛。

  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但我们历来的教育则恰恰相反,这也正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教育现实:不关注人、人性;不关注情感和平等的权利;最缺的是尊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从上到下集中精力,只抓一件事,成绩。我们的教育,其本质,其内核,只是冰冷的,没有爱的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倒也罢了,关键是,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我们的教育充满了世俗的功利化的阴影,学校领导与老师们只关注两样:一是听话,二是成绩。当然,前者也是为后者———这个最终目的所服务的基础。

  也因此,学校有重点,也有普校,但学生不再有个性。全部孩子被细致地分解为:特优生、良好生、普通生、差等生,自然划分了各自的区域:快班及慢班。学校就如俗世的微缩试验场,人为地划分了三六九等,从委员,到班长,从大队长到小队长,从五道杠,到肩膀上的空荡荡。于是,每个孩子都自觉地进了一个套子,从而也被领悟到,自己的现在,乃至将来,应该处于哪一种角色和位置。

  这一切,还是教育吗?如果这是教育,那咱们成人所处的环境,难道不是更先进,更优质,更高级的教育吗?

  绿领巾不可怕,可怕的是“绿领巾”的惯性思维,已经贯穿了中国的整个教育生产线,这种有毒的思维,就是教育工程里的三聚氰胺。

  给孩子戴一条绿领巾,似乎不算啥。差生嘛,受点惩罚是应该的,何况,这还是善意的“激励”呢!但给孩子戴绿领巾之前,我建议,更应该被惩罚,或是被“激励”的不是他们,而是您们———深陷于应试饕餮大餐无法自拔的教育官员,学校领导,请您先戴上一个绿帽子,然后才有资格,给无辜的孩子们戴上“绿领巾”。

  当然,这就不需要明文“强制”了。老师们不是说了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所不欲,勿施于生”啊!

孙海燕

editor

更多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