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领巾与红校服背后:尊重意识缺位

2011-11-10 11:27:00    作者: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关键词: 绿领巾,红校服
[提要] 其实,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以绿领巾事件为例,该校校方就回应说,所幸,西安的“绿领巾”和包头的“红校服”已经被禁止,
    最近教育界有两件事比较引人注意。一是西安市未央区第一实验小学的老师称学习、思想品德表现稍差的学生没有红领巾,为教育其上进,该校便为这部分学生发放了绿领巾。学校解释这一做法是为了“激励上进”。另外一件是内蒙古包头二十四中向初二、初三年级成绩前50名的学生发放红色校服,印有“包24中优秀生,翔锐房地产”字样,以区别于普通的蓝校服。
   根据学习成绩和日常表现对学生进行群体区别,并将其浓缩提炼成为一种外在标签昭然于众。这样的激励真的可以起到“激励上进”和“树立榜样”的作用吗?如此操作究竟会给学生带来哪些影响?作为家长又该何去何从?  
   看有共同点的人物传记比简单贴标签更有效果  
   虽然绿领巾是针对差学生的发明,红校服是优待好学生的奖励,但两者本质上却都让好与坏的差别更加明显化,进而带来的一种认知和压力。其实根据先天资质和后天习得在学校里面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的现象早已不胜枚举。承载无数学生梦想和家长渴望的一道杠、两道杠、三道杠就是最现实的例子。
   然而这种标记化的东西能真正起到校方所希望的作用吗?研究青少年心理教育的北京上濒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兰海告诉本报记者,给学生贴上某种标签并将其强化的做法,从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几乎很难起到正面的作用。因学习成绩不好而带上绿领巾可能让孩子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再加上这一明显标记会带来外界的很多负面态度和评价,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难以估量的伤害。红校服虽然是表彰优等生,但如此树立榜样的方式容易让心理还没有成熟的孩子产生优越感。“激励的结果变成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教育的最大悲哀”,兰海说。另外,对于学习成绩本来就优秀的孩子来说,简单的强化成绩优异这个事实并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动力,其激励效果非常有限。
   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承认先赋能力上的差距,本身就是教育公平的题中之义。但兰海认为,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总会有人比自己更强大,那么学习成绩已经是很好的说明,没有必要再固化和明显化这种概念。
   其实,对于孩子心理的认识,我们也经历了从张榜公示成绩到按优良中差给出分级评价这样的过程,朝着这个方向的努力对于孩子相对脆弱心理的保护无疑是一个进步。现在,绿领巾和红校服似乎让这种努力开始走了回头路。
   “激励方式的选择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兰海说。这或许也是因材施教的激励版本。但任何一种激励方式都不应该以浇灭学生内心的希望为前提,而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就是把自己放在帮助孩子提高的位置上来考虑所有教育方案的设计。“这一点尤为重要”,兰海补充道。
   没有一个孩子不希望自己有好成绩,也没有一个孩子希望自己是差生。关键是让孩子有一个努力的方向,并教给他们实现目标的方法。
   “针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出现某种问题的原因也千差万别,激励的方式方法也需要因人而异。现在我们经常采取的方法是看人物传记或者类似的影视作品来激励孩子。当然,这些有建树的人物多与这个孩子在某些方面存在共同点,这样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让孩子内心产生对未来的向往。”
   而对于本身就已经比较优秀的学生来说,更应该注重激励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认可和了解。比如让他们发现某课成绩的优异源于自己的天赋所在,并鼓励让其继续追求。“这比单纯地让他们认识自己成绩比别人好更重要”。  
   学校需重新定位,家长也不能缺位  
   其实,这样的事例并非个案,以绿领巾事件为例,该校校方就回应说,他们也是借鉴的外地学校的做法。据了解,上海、北京、武汉一些地方确曾出现过“绿领巾”。所幸,西安的“绿领巾”和包头的“红校服”已经被禁止,但这样的标签是否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或者改头换面出现在相同的地方?
   这样的担忧绝不是过虑。而想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还需要学校,或者说教育者重新定位。学校首先应该是一个公平和谐的环境,每个学生身处其中都应该受到最起码的尊重。当然尊重学生并不表明放任各个学生维持自己的现有水平,止步不前。而是科学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真正的动力来源,以实现孩子的进步为目的制定教育计划。
   兰海补充,在这些案例中,学校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明显可以看出,学校和老师作为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场所和教育者,都欠缺了对孩子的理解和尊重。”
   但让学校和教育者认识到这一点并真正做出改变很难一蹴而就。所以,这时,家长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家长应该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兰海认为,碰到自己孩子被区别对待的事情,家长首先应该和学校沟通,详细了解学校的思路和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和孩子的沟通。让孩子明白在无法改变或无法避免被区别对待的时候,该如何办?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实力很重要,但同时,也要多关注孩子情感上的需要,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把负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孙海燕

editor

更多

相关阅读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我要评论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
foo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