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深耕农学 讲好“现代农业经”

2016-05-21 17:24:47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大众网讯(记者 吴笛)近三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85%、用人单位满意率90%以上;“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2012——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连续三年荣获3个一等奖”、全国就业50强典型高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近几年荣获的成绩让人很难想象它曾经是一所囿于全国农业职业教育的低谷期,一度面临专业同质化、生源不稳定、办学定位摇摆不定等问题的高职院校。5月20日,记者跟随“2016全国重点网络媒体看重庆”采访团来到重庆市唯一特色涉农高职院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了解学校在迷茫和探索中所摸索出的现代农业办学路子。

  科学定位 坚守“现代农业”特色发展 

  10年前,万县农校和万州工业学校合并组建而成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作为一所三峡库区腹地的高职院校,学校毕业生曾经面临严峻的就业考验。

  “合并之初,学校一度在‘涉农’、‘去农’之间徘徊。”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陈章告诉记者,学校虽然有着近80年的农业办学积淀,但由于处在全国农业教育的低谷,到2007年时学校只剩下4个涉农类专业,招生人数不足400人,就业率不高。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现代农业”概念,这为学校的科学定位提供了方向。通过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学院开设了“农业机械应用技术”等专业,如今,学院有涉农专业21个,占开设专业总数的62%,涉农专业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73%,形成了农产品生产技术、生态产品生产和保护技术、禽畜产品生产技术三大核心专业群,以及现代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与服务等主体专业群。

  “三全”模式开展校企合作 做好职业能力培养 

  经过近几年发展,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是由于现代农业发展仍处于摸索阶段,不少涉农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生存问题严峻,在这样的环境下,涉农类院校的校企合作开展面临诸多问题。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院长杨智分享了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三全模式”。“首先是政府、行业、企业、学院、农户全面合作,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搭台、校企唱戏、项目引领、农户反馈。”杨智介绍到,以农业机械应用技术这门专业的开设为例,目前国内鲜有学校专门培养农业机械人才,学校开设农业机械化课程需要企业提供懂技术而且有一定知识基础的人才,“专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一线技术的支持,这是企业的优势,也是学校最为需要的。”

  “‘三全模式’的另外两点就是全产业链合作和办学全过程,现代农业不是只懂农业就可以,而是需要123产业融合办学,产学研有机结合,生产管理技术和营销技能同样重要。”杨智补充道,“学校要对学生负责,企业也要对前去实习的学生负责,这就需要学校和企业同时对学生的进行考评,全程参与学生学习始终。”

  深耕农学结硕果 学院实现“华丽转身” 

  2010年,借助重庆市示范性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契机,学院按照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技术要求适时主动改造了一些传统农业类专业,淘汰了部分办学条件不好、同质化严重的非农专业,将分布于11个专业大类的36个专业聚焦于现代农业,重点打造对接生态涵养发展区农业产业和生态产业的农产品生产技术、生态产品生产和保护技术、畜禽产品生产技术三大核心专业群。

  同时,加强校地合作,牵头组建三峡去较之集团,开展三峡库区中高职衔接“三方联动”模式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与重庆市农委联合开展“农机星火人才培养”;与万州区农委联合开展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与重庆、上海、广东等地的26家大中型企业开办“大北农”、“扬翔”、“海南正业”等订单班28个,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这所专注服务现代农业,培养现代农业人才的院校实现了华丽转身。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