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紧贴行业发展特色 培养企业实用型人才

2015-05-16 23:29:00来源:大众网作者:

        2014年9月8日,被誉为西南地区煤炭行业的“黄埔军校”的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整体搬迁到江津滨江新城新校区,开启了转型发展的新征程。12000余名全日制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向学校。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64年来,始终秉承“开拓、务实、奋斗、奉献”的乌金精神,“砺苦谨信 惟精弘毅”的校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为国家培养了8万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围绕能源建功立业  开拓发展新局面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重庆市人民政府举办,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院1951年由煤炭工业部创办, 2001年成为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一所行业背景突出、行业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围绕能源,凝练特色。 

  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是与学校同发展共成长的二级院系,其64年的发展历程映射着学校历史发展历程,更打上能源行业发展的烙印。矿环学院作为学校最早设置的院系,坚持开办煤矿开采技术、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安全技术管理、矿井通风与安全、煤层气抽采技术、煤化工生产技术等紧贴行业发展需求的高职专科专业。依托煤矿安全培训中心、矿业工程应用技术推广中心、重庆市煤矿安全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矿业人才培养基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能源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建成了国家级重点专业、重庆市级教学团队、重庆市精品课程多项,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成功申请国家专利20余项。各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高,专业对口率超过90%,其中的绝大多数已成为煤炭工业或其他行业的管理和技术骨干,涌现出了全国著名的瓦斯专家梁定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知识分子李先才;全国劳动模范、“三八”红旗手赵伯碧;解放军将领谭仕禄;以及王德品、黄常利、李伯清、杨镜璞等煤炭企业家及优秀人才。  

  今天,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积极开拓发展新局面,共设有矿业与环境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地质与测绘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经与贸易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9个二级教学院系,共开设有9个专业大类的50个高职专科专业。 

  五方共建  “政产学研用”创新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的改革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多元整合、系统设计的机制。”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易俊说,以职业性和实践性为本质特征的职业技术教育,必须面向企业,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之路。但校企合作涉及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参与主体,为此建立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平台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学院积极推动重庆市教委与重庆市安监局、重庆煤监局、重庆市煤管局、重庆能源投资集团联合共建,形成了“五方共建、六方合作”的新格局;与政府职能部门、企业共同构建“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推进、学校参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在此机制下发挥政府导向与服务作用,紧跟产业发展,以学生社会定位为基础,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将人才培养融入政产学全过程。 

  目前,共建单位将学院列为重庆市煤炭人才培养基地,纳入重庆能源安全发展、人才强煤支撑体系,重点支持学院开展校企合作,助推学校内涵发展。 

  “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四方合作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现共赢。”易俊介绍,“政企校联动”为学生成长搭建平台,保障能就业、就好业、有奔头。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9%。 

  五方共建,助推学校发展。学院先后被授予全国能源系统、全国煤炭系统“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校企合作 重视实用型人才培养 

  龚节兵,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06级采矿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重庆松藻煤电公司。短短几年时间,龚节兵便成为公司通风部副部长,并先后荣获重庆能投集团“十佳队长书记”、公司“十佳青年岗位能手”、打通一矿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 

  龚节兵坦言:“自己从一名学生到专业技能能手,事业蓬勃发展,与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培养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战略不无关系。” 

   “‘政产学研用协同合作机制助推校企合作走向深入。”院长易俊说,学院与重庆能源投资集团所属企业定期开展合作研讨,建立校企共同发展、互动双赢的长效机制,促使校企合作制度化,并挖掘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兴奋点,将企业车间变成教室,将课堂搬到实训基地,形成人才共育、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办学体系。 

  “我们培养的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在岗位上得到充分锻炼,都是能够胜任工作的实用型人才。”易俊介绍,近年来,学院与市内外300家企业建立校企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创新“三岗递进、订单式预就业”等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实现毕业生就业后“零过渡期”和紧缺专业学生上学“零缴费”。 

  “市场有需求,专业就须应势而动。”易俊介绍,当下学院面向市场、面向就业、面向岗位,按照为行业服务专业占三分之一、既为行业又为地方服务专业占三分之一、为地方服务专业占三分之一的“三分之一”思路,对专业进行调控,稳步建设新专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