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教育首页 招生考试 出国留学 培训就业 校园幽默 校园美女 高  考 考  研 趣味英语 校园文学 教育专题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大众教育 > 大众教育教育专题 > 2007全国网络媒体看江苏 > 江苏教育专题报道

传承苏农百年文化底蕴 营造现代高职育人环境  
 
中国江苏网 李潇峰 

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校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切工作围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人才培养环境,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一 以人为本,全员共建,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渗透于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员重视和参与。从学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出发,学院逐步建立健全了校园文化工作体系,统筹安排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院领导担任组长、学院中心部门的负责同志作为成员,实行统一管理,分工协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学院将把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做到统筹规划,精打细算,确保人、财、物等方面的合理使用,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充分开展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为使校园环境达到校园各项建筑设施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大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学院在校园校舍建设中充分体现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我院在进行校园规划、校舍建设、景点设计、小品选择和设置、花草树木种植等方方面面,均考虑到了涵盖学校师生精神面貌、集体舆论、心理环境、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通过物化的校园校舍,体现学校的教育理想,使校园成为朝气蓬勃、奋发图强、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地方。为更好的发挥学院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学院的每一幢教学楼和每一条路均用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命名;以求将这些物化的精神文化在校园内积淀下来,在共同孕育学校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学校行为场”。并充分利用校园长廊,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国内时事和健康向上的文化,通过学生优秀作品的展览,烘托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环境和人文环境,完善了校园文化建设保障机制。

    二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内各级团组织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是推动校园文化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根据学院组织机构的特点,学院团委逐渐建立起活动框架,形成正“△”分布结构。即以系团总支指导下的班团支部为基本活动单位,通过广泛发动开展各类各样的活动从而构筑起“△”分布的坚实基础;以团委发动,各系组织的活动为活动框架的“中流砥柱”;以团委主办或各系承办的全院性活动为“上层建筑”;以国家、省、市级活动为“顶峰塔尖”。这样的活动结构既保证了我院广泛地开展学生的素质教育,又突出了大事大办,以活动创品牌的理念。牢固的三角结构使得各项活动能够顺利进行,而更多的精品和特色项目则层层脱颖而出。学院六个系团总支结合自身特点,对特色活动不断整合,形成了各系的品牌活动,如园艺与园林系的“百花艺术节”;人文系的“女生节”;经贸系的“天使之翼慈善晚会”;电子系的“电子竞技节”;食品系的“美食节”;农业工程系的“体育节”。这些活动确保了整个学院校园文化活动月月有重点、周周有安排,从全方位充分营造了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参加各项校外学生比赛活动中,“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院两次获得省级选拔赛铜奖;2005年,学院刘甜同学独舞《解放》在江苏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舞蹈比赛普通组的激烈竞争中,凭借出色的表演获得三等奖;在首届苏州大学生艺术节中学院共有18人次在8个项目的比赛角逐中获得各类奖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苏州市职业类院校“五?四”文艺汇演中两次获得一等奖;江苏省农牧职业院校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竞赛中,学院有4名同学获得二等奖;在无偿献血的活动中,荣获了苏州市红十字中心颁发的优秀组织奖;2006年,苏州市首届大学生科技节活动中,学院共有29人次在8个项目的比赛角逐中获得各类奖项并获得优秀组织奖;学院的学生社团“花之友”协会的同学们获首届苏州市大学生插花技能竞赛团体一等奖;电子系师生在第五届国际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世界大赛中国区总决赛暨江苏省金手指信息运动会年度大赛中获Word项目高职组亚军。此外,2005、2006年我院约有100名学生在省、市级各项文艺、科技、体育比赛中活动奖项。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见证了“△”活动框架的科学合理,也反映了学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的优秀成果。

    校园文化是育人的文化,不仅存在于课堂之外,它还存在于人的意识形态甚至是课堂,它渗透到学生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因此,校园文化是全员共建的文化。广大青年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是持续的,为了合理规划学生的文化生活,尽可能多的使同学们享受到文化生活并从中汲取营养,使学生既乐于参与活动又不觉乏味,学院将活动按照其特性分为常规活动、主题活动、特色活动。常规活动如卫生检查、黑板报评比、团情速递、网络宣传等;主题活动是结合重大节日的专题活动,如:“建国55周年、“建校99周年”、“建党80周年”、“校风建设月”等;特色活动是每个学生分会所在系根据自身专业特长,分别按照有关要求每月申报,在活动类型与形式上坚持动静结合,有张有弛:既有竞技性的足球赛、篮球赛、书画赛等文化活动,也有锻炼内力的象棋、围棋、五子棋等活动,还有寓教于乐的歌唱、才艺表演、主持人大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兼顾年级、专业区别:根据年级差异,一年级新生要进行军训、入学教育、祭扫烈士陵园、班团主题教育活动;二年级学生关注其技能成长,鼓励其参加技能培训,在科技文化节中为其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三年级学生面临实习就业,鼓励其立足校园参加如暑期社会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抓住勤工助学的机会,接受锻炼,为就业做好铺垫。

    三  依托社团,打造精品,提升高雅的校园文化品位。

    学生社团在高校中占着举足轻的作用,学生社团的存在更长久、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子细胞。社团建设将一批志同道和的青年聚集在一起,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成长,锻炼才干。越是处在基层,各方面的条件就越难保证,也正是因为这样,社团的成功运作也就越能体现校园文化的实力。学院十分重视社团的管理工作,为使校园文化有秩序的开展,学院加强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成立了社团联合会。社团联合会首先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实行学生社团登记合法、申报批复、定期活动、专人指导、常规活动定期汇报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优秀社团评比活动。各项管理条例明确了学生社团的宗旨、定位及合理的组织结构,有效预防了社团组织结构混乱、活动开展无目的性等问题的出现。学院对学生社团给予大力扶持,帮助学生社团选聘指导教师,支持和引导学生社团自主地开展活动。截止2006年12月底统计,我院有“花之友”协会、跆拳道协会、石竹文学社、铜管乐队、舞蹈协会、街舞队、拓展训练营、疯狂英语协会、创业协会、古筝队等32个学生社团,大致分为文艺类、文学类、体育类、实践类和志愿者服务队五大类。学生参加人数达1500人,占在校学生人数的34%。这些社团均有社团联合会干部具体负责、规范活动时间,始终把握“形散而神不散”这些社团在校园文化活动上成为中坚力量,甚至在院级活动中摘金夺银。我院铜管乐队耗资十余万元,规模最大时达80余人,能上台演奏的达50余人,在2004、2006年连续两年在苏州市职业类院校五?四文艺汇演中荣获一等奖。在苏州爱尔兰国际教育交流展中也曾担任迎宾吹奏,出席中国第三届林业系统象棋比赛开幕式并多次受到邀请参加各种大型活动。“花之友”协会成员多次参加省、市级插花比赛,均获得佳绩。定期到学院附近社区做家庭养花、护花知识讲座,并于2006年被苏州团市委评为苏州市大学生“十佳社团”。在2004年度的苏州市十大新闻事物的“伙伴计划”的执行中,我院青年志愿者与民工子弟小学——辛庄志诚学校建立了长期的伙伴计划,他们坚持利用空余时间,按计划定期到该学校对民工子弟同学在文、体活动和文化教育上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我们还邀请了一批品学兼优的民工学子来校学习插花技术和食品蛋糕的制作工艺,这既使他们增长了见识,也为团员意识教育树立了典范。《姑苏晚报》、苏州电视台还对此进行了新闻报道。

    社团活动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学生社团发展的一个难题。过去我院学生社团的活动经费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拨款,数量少,满足不了社团正常运转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团的健康发展。学生社团走出校园,在社会开展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与一些社会企业联系,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优势,为企业发展作贡献,同时得到企业的经费支持,将社团活动在更大范围及更高层次发展。一些科技类社团,在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同时,可以找到将自己的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有效途径,社团和企业双向受益,形成良性的循环。有些学生社团走进社区,采取与社区共建的方式,有组织有系统地将社团文化引向社区,同时利用社区的资源,争取社区的经费支持,推动了社团活动的深入开展。走出校园,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不仅是学生社团社会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校园文化生命力不断加强的有力手段。学院正进一步探索社团建设和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以求打造社团品牌,真正提升校园高雅的校园文化品位。

    学院将继续弘扬百年苏农的优良传统,传承百年苏农的文化底蕴,探索和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内涵,努力营造现代的高职育人环境,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编辑jyb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校园幽默:::

  • 可爱胖妹生活中的尴尬
  • 细数小时候超尴尬口误
  • 上课睡觉发生的爆笑事
  • 历史课上最机灵的学生
  • 恐龙大会上的总结报告
  • 成也短信,败也短信
  • 小龙女到底几天换一次内衣??
  • 大一男生和研一男生的区别
  •  
      More…

    :::校花大比拼:::


    华南美女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More…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dzwww.com
    繁体版由广州信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