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山东 | 教育 | 体育 | 财经 | 休闲 | 娱乐 | 健康 | 女性 | 人才 | 房产 | 短信 | 论坛
教育首页 招生考试 出国留学 培训就业 校园幽默 校园美女 高  考 考  研 趣味英语 校园文学 教育专题
 当前位置: 大众网主站 > 大众教育 > 大众教育教育专题 > 2007全国网络媒体看江苏 > 大众江苏活动报道

江苏省十佳独立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中国江苏网 李潇峰 
【编者按】有一种观点认为,科研是本科院校的事,高职院校只要抓好教学,抓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就可以了,不需要搞科研。而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的实践证明,高职院校在科研工作方面不仅可以大有作为,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院校全面发展起到助动器的作用。

    在前不久江苏省教育厅召开的高校科技创新大会上,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受表彰的三所高职院校之一,被授予“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荣誉称号,该院院长袁洪志同志还在大会上作了交流发言。在江苏115所高校中,作为苏北的一所高职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何以赢得如此充分的肯定呢?科学的理念、扎实的工作、出色的成效,使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走在了高职院校的前列。

    科研兴校强校——引领着徐州建院发展的正确航向

    作为苏北地区的高职院校,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虽有区位、资源及信息较少等劣势,但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江苏和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又拥有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巨大空间和市场潜力。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袁洪志院长告诉记者,在高职院校云集、竞争更加激烈的今天,注意科研开发,打造智力优势,已成为高职铸就核心竞争力的利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正成为高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路。所以高职院校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提高科研工作地位,使教师通过知识、技术与研究的结合成为“智能型”的技术和工艺“大师”,从而提高高职核心竞争力。他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由中专校升格为高职学院的,学校升格后就提出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工作理念,认识到科技创新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托,是锻炼师资队伍的重要抓手。为此,学院确定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三位一体的办学指导思想,两年召开一次全院性的科研工作大会,总结科研工作,表彰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单位。同时,通过教学、行政、党务等各种工作例会,多渠道宣传“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工作理念,全院上下形成了想搞科研、搞好科研、多出成果的浓厚氛围。为了加强对科研工作的领导,保证科研工作落到实处,学院加强了科研组织建设。学院先后成立了学术委员会、科技产业处和高教研究所,具体负责对全院科研、教研的组织指导。同时,组建了科技产业党总支,加强党对人才、对科研工作的领导。各系也都配备了一名副主任专门负责科研工作,具体负责各个试(实)验室建设和科研管理。通过加强机构建设,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为保证科研工作的发展方向,努力践行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还制定了《“十五”科研工作规划》,明确了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以及实现奋斗目标的具体措施。专门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科研奖励暂行办法》、《科技工作者评比考核办法》等十余项科研管理文件,使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科研管理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队伍和实验——领跑徐州建院科研走高走强的两大基石

    袁洪志院长说,建设一支品德高尚、有奉献精神、水平高、能力强的科研骨干队伍是搞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关键。为此,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科研队伍建设规划一并考虑,统筹安排,同步建设。地处苏北的高职院校,引进人才和稳定人才的任务比较艰巨,困难较大。为此,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宽广的胸怀,不拘一格,用人所长,设立人才特区,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真正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2000年2月,学院制定了《关于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下大力气吸引有志于从事高职教育的专家、学者来学院任教和从事科研工作,当年,就引进教授及教授级高工2人,省“333”人才培养对象2人。目前,学院引入教授、教授级高工、研究员达到9人。这些人才在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批科研项目,完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近两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自己就培养了3名教授和1名教授级高工,季翔副院长被评为江苏省建筑业十大科技之星,并被推选为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学院先后有几十名干部、教师到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从事学术交流活动,聘请了 19名客座教授。为了给广大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近几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投入近百万元科研经费,每年投入至少500万元以上经费用于实验室建设,优先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实验室,先后投资建设了空调测试中心、建筑装饰艺术中心,改善了建材检测等试验室的科研条件。学院建设的江苏省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是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建设的项目,达到了较高的科研水准,建筑技术实训基地和煤矿安全技术实训基地已发展成为国家级实训基地,这两个基地还得到中央财政、省财政的资助。

    产学研结合——领军徐州建院科研出成果现价值的核心板块

    产学研结合是工科高职院校的显著特征。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建有4个校办产业,依托产业应用科研技术。学院环保公司的“感应水龙头”技术,科技开发公司的“金龙卡售饭系统”技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建筑设计院与中煤轻钢结构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的《GRC轻质墙板》已投入生产,学院老师对淮北石台矿噪音治理技术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近三年该院校办企业实现年产值都超千万元,位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列。

    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是根本,产业是纽带,科研是动力。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通过项目的研究,获得新信息、新发明、新成果,并渗透到教学中,使教师由经验型、继承型转变为创新型和学习型。学生通过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形成新的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学院通过承担教育部《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途径和机制》项目的研究,培养了一批教研骨干。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高职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等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另外还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精品课程5门,精品教材2部。2005年4月,在省教育厅、省建设厅的大力支持下,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南京三建、徐州一建、涟水职教中心等44家建筑类企业和职业学校成立了江苏建筑职教集团,创新了职教体制,搭建了产学研合作平台,形成科学研究与开发一体,构建生源链、产业链、师资链、信息链和成果链。

    硕果显实力——提升徐州建院发展竞争力的品牌和效应

    据该初步统计,近两年,由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54项,横向科研课题9项,市级11项,学院立项115项,出版编著教材68部,专著3部,发表论文556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的有11篇。在研究成果中,有2项成果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另外,还获得建设部华夏科技进步奖1项,江苏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6项,江苏省教学成果一二等奖3项,国家专利8项。近两年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节能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得到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好评。另外,学院学报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全国高职高专学报“三优”评比一等奖和全国职业技术院校“十佳”学报称号,高教研究所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研究机构。

    科研催生了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广大教师钻研技术的动力,积淀了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创造了“想干的就有机会、能干的就有舞台、干好的就有地位”的事业发展氛围,使培养“双师型”教师有了科技工作的支撑,确保了专业建设和学院定位的正确方向。这就为2005年该院在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找到了注解。

 
 

 

编辑jyb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校园幽默:::

  • 可爱胖妹生活中的尴尬
  • 细数小时候超尴尬口误
  • 上课睡觉发生的爆笑事
  • 历史课上最机灵的学生
  • 恐龙大会上的总结报告
  • 成也短信,败也短信
  • 小龙女到底几天换一次内衣??
  • 大一男生和研一男生的区别
  •  
      More…

    :::校花大比拼:::


    华南美女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台湾校服女生大赏
      More…
     

    关于我们 -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业务拓展 - 人才招聘 - 联系方式

    Copyright (C) 2001-2006 dzww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大众报业集团网络中心主办 Email:
    webmaster@dzwww.com
    繁体版由广州信景技术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鲁ICP证000100号 新出网证(鲁)字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