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坛孺子牛——李振华: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在一起

2015-09-10 23:19:00来源:山东新闻联播作者:
       【导语】他出生在江南,是南京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却扎根沂蒙山区六十年;他培养了上万名山区学子,捐款超过百万元,自己却甘守清贫。他就是被称为“杏坛孺子牛”的人民教师——李振华。

  【正文】又到开学季,淄博师专的徐睿智顺利入学,他6000块钱的学费是李振华给他交的。从徐睿智上初中二年级到现在,李老师已经累计资助了他四万多块钱。

  【同期声】淄博师专学生 徐睿智

  “最关键的时候是李爷爷帮我一把,才能上今天的大学,跟亲爷爷是一样的”

  【正文】李振华每月退休金七千块钱,一年的收入,每年八九月份开学的时候,要支出去一大半。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今年预算是多少?预算今年至少是六万,这六万块钱都给谁?给基金会、学校,再一个给他个人”

  【正文】今年78岁的李振华,1953年从南京师大来到沂蒙山区,他不顾大家的劝说,执意要到远离沂源县城100多里的韩旺镇山区支教。山区学校的简陋让李振华大吃一惊。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从来没见过这样的地方 晚上睡觉还能听到狼叫00031217,吃饭呢 我从来没吃过煎饼”

  【正文】黑屋子、土台子、泥凳子,满腔的热情很快让现实泼了冷水。李振华想回县城,但面子上又挂不住。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他们肯定会笑话我,当时不叫你去,你去了以后怎么又跑回来了,我在这里呆两天,回去笑话的程度轻一些,我就有个想法,能呆五天,不呆三天”

  【正文】在乡亲们眼里,李振华就是孩子们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给他做棉袄、送鸡蛋、包水饺,把山里人能拿出来的好东西都拿来给这位远道而来的年轻老师。李振华说,最终让他下决心留下来的,是一件难忘的事。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00044111

  “搞互助组,都要记功,他没法记,都在墙上划杠,划长杠代表一天,划短杠代表半天,看到这个情况 我很难过,自己是个有文化的人,应该把知识传授给他们”

  【正文】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教村民们识字。他还自制地球仪、识字卡片等20多种教具,并提出“转化一名后进生与输送一名优秀生同等重要”的理念。1955年 ,沂源县初中的升学率为10∶1,而李振华教的班,全部升入了初中。那一年,同批“支教”的其他青年教师都回了城,李振华留了下来。

  【正文】1980年,离高考还有两个多月,一封“父病重,速归”的电报从南京飞来。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当时跟在油锅里一样,我不回去,我父亲怎么办,我回去,这200多孩子怎么办,00112022”

  【正文】最终,李振华让自己的正上高三的儿子回去,自己留守学校。最终也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00174108

  “(哭)我对不起他,在他病重期间,我没给他端过一杯水,递过一片药”

  【正文】爱学生超过自己的家人,就是平时买点好吃的也经常有学生的,却没孩子的份。李振华的女儿一怒之下,改了自己的姓,跟妈妈姓杨。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那时候不懂事,大约在什么时候能够理解父亲了?大约是在结婚以后,自己有了孩子以后吧,能理解 我父亲了,没有父亲不爱自己的孩子的,只是精力有限就是了。”

  【正文】从参加工作开始,李振华每月都会捐出工资的四分之一,这些年,他资助了2000多名贫困学子,而对自己、对家人他却是能省就省。家里的沙发烂了舍不得换,衬衣、布鞋一穿就是十多年。(音乐压混《长大后,我就成了》)春华秋实60年,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如今已经年过古稀,但六十年的付出,大山记得,村民记得。如今,虽然已经离开讲台,但李振华对孩子们的关心却一如既往。

  【同期声】淄博沂源县退休教师 李振华

  “牛要出大力,有时候也很劳累,但是能为别人做点事情,也感到很高兴,我最快乐的事就是和孩子在一块”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