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王学涛 秦瑾 杨涛 报道
为宣传山东“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和“思政名师”打造思政“金课”的先进经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由大众网·海报新闻教育频道主办的 “回响山河—齐鲁思政大讲堂”邀请了“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参与访谈,就打造思政“金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议题展开分享。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山东省实验中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师、2023年度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李青青。
据李青青老师介绍,为了让思政课有趣有料,山东省实验中学思政课教研组提出了微型时政论坛、对话教学、“思政+”等创新举措,让学生们爱上思政课。
“微型时政论坛通过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就近期重大的国内外时政问题进行播报,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表达能力;‘对话教学’的教学方式通过问题的抛出,给学生打造思考的平台和探究的脚手架,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思政+’在讲好本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加法和乘法,将思政课与其它科目知识相融合,与学校发展主题相契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李青青介绍,思政课守正创新,就必须让思政课更加贴近生活、与其他学科融合性更强、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与体验。
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大众网·海报新闻:您认为中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中小学阶段的思政教育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
李青青:中小学阶段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让学生通过接受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提高科学思维水平、培养法治意识、锻炼公共参与能力,而这些也正是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核心素养。
大众网·海报新闻:在您看来,如何让中小学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让思政课有趣有料,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
李青青:学生不认可、不接受、不喜欢、不能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都是枯燥乏味的。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思想上要与党和国家的思想理论保持高度一致。其次,要从学生能感受到的生活和变化入手谈理论,从学生现在需要或者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着眼看政策,基于情境给学生搭建探究的脚手架、设置序列化的问题,这样会更有参与感,理论也才会更加鲜活。第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让学生在相互的思想激荡中辨是非、明事理、知荣辱,相比于单纯的教师讲授,会更有说服力和共情性。
大众网·海报新闻:您通常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能否结合具体的案例或者您的一堂课谈一谈。
李青青:参加全国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活动典型案例评选时,我讲授了一节课《新发展理念》,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五大发展理念展开内容。基于以往的学习经验和日常生活经历,学生对本课题知识有初步了解,但也有一定的“距离感”和“模糊感”。
首先,学生感觉“新发展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都是顶层设计,是党和国家应该考虑的问题,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关系并不密切。这种“距离感”会影响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亲近程度,因此需要选取恰当的情景和议题,拉近距离、激发兴趣。其次,学生并不清楚这五大理念的具体内容,也不理解这五大发展理念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关系,这种“模糊感”会影响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政治认同的树立,是本节课要重点解决的问题。那这就需要教师搭建探究“脚手架”,通过设置序列化问题,引导学生细化理解知识、深化把握联系。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创新课堂:
1.案例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我以中国铁路交通的发展为总议题情境,分别选取“高铁”和“慢火车”作为议题情境,这样既有“一以贯之”的流畅,又有“多例展开”的丰富,课堂的开展也更有整体性和层次感。
2.问题设置“探究性”与“趣味性”统一。设置问题时我会尽量统筹考虑思维深度与兴趣广度,比如问题“高铁发展带来了什么”,需要学生尝试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另一个问题“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推动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这两个问题都有一定的思维深度。还有一个问题“给火车命名”又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好的激发了学生思考的兴趣。
3.探究思考“独立性”与“互补性”兼顾。课前给每位学生发放了《学习记录单》,通过引导学生随时在记录单上记录自己的所思、学得、所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总结的能力。以此为基础,再展开组内讨论和班内分享,就能对自己思考所得再进行补充拓展,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取长补短,也很好的利用了宝贵的学生资源。
大众网·海报新闻:基于中小学课堂特点和学生特点,从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出发,您和学校构建了怎样的思政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
李青青:首先是思政课堂模式。
1.微型时政论坛。5分钟的时间,学生就近期重大的国内外时政问题进行播报,并对感兴趣的问题结合所学进行评论,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表达能力。
2.对话教学模式。十多年前,山东省实验中学教研组就一直在探索“对话教学”教学方式。给学生抛出的问题既有记忆型、评价型问题,也有理解型、探究型问题,通过问题的抛出,给学生打造思考的平台和探究的脚手架。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让学生说出问题、说出困惑、说出所思所想,教师再针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引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探究的热情、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的意愿都能得到很好的激发。
其次是思政+的教学体系,在讲好本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做好加法和乘法。
1.与其他科目知识相融合:将必修一与历史学科知识融合,开展针对高一新生的情景剧《穿越历史的你》。
2.与学校发展主题相契合:将选必二法律知识与推动法治校园相结合,打造法治活动室、开展模拟法庭等学科特色活动。
3.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创造机会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参与更丰富的生活实践,比如旁听市中区案件审理、深入社区参与基层选举等。
大众网·海报新闻:结合当前教育环境,您对未来中小学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何看法?在教学层面可以进行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李青青: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要想有新气象新作为,就必须守正创新,就必须让思政课更加贴近生活、与其他学科融合性更强、更注重学生的参与实践与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创新:与大数据相结合,立足更加充分的学情分析开展教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即时的互动反馈给予学生更大的参与热情;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和评价量表的等级化(高考中相关题型正在逐渐增加),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和思维的多个层面,为培养综合性人才贡献思政力量。
相信只要我们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信念、永葆教学育人热情、不断从实践的丰厚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我们就一定能传递好守正创新的接力棒,让新时代下的思政课有新的气象、新的作为!
大众网·海报新闻:对于其他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工作,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李青青:作为思政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拿手绝活,也有自己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只要思政教师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永葆教学热情,不断从实践的土壤中汲取养分,我们就一定能够传递好守正创新的接力棒,让新时代的思政课有新的气象、新的作为!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