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报新闻 融媒体矩阵
  • 山东手机报

  • 海报新闻

  • 大众网官方微信

  • 大众网官方微博

  • 抖音

  • 人民号

  • 全国党媒平台

  • 央视频

  • 百家号

  • 快手

  • 头条号

  • 哔哩哔哩

首页 >教育新闻 >山东教育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周金龙:推动思政课走“新”更入“心”, 山大这样做!

2024

/ 06/12
来源:

海报新闻

作者:

王学涛

手机查看

  大众网记者 王学涛 姜申涛 报道

  为宣传山东“大思政课”建设成果和“思政名师”打造思政“金课”的先进经验,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由大众网·海报新闻教育频道主办的 “回响山河—齐鲁思政大讲堂”邀请了“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参与访谈,就打造思政“金课”、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等议题展开分享。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的是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2023年度山东学校思政课教师年度人物周金龙。

  周金龙认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学习的是某个专业领域“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政课则是告诉学生“为什么做”。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切忌“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要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增加与学生的互动。

  周金龙还介绍了山东大学研究生思政课教学的典型做法,“首先以学生的专业为基础,组建文、理、工、医四个教学团队,进行团队化教学。其次,团队中的一名成员只讲授这门课程中的1-2个专题,进行专题式教学,时间久了后,老师们对这个学科方向的案例关注的也就多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融入进来,教学效果也提高了。在评价方面,山东大学并不‘唯期末考试成绩’,过程考核是非常重要的,占据30-50分。通过同学们平常的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等各个方面来确定成绩,进行更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以下为本次访谈实录:

  大众网·海报新闻:您认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周金龙: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专业课程内学习的是某个专业领域“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政课则是告诉学生“为什么做”。对于“成长”和“成才”的整个过程而言,思政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大众网·海报新闻:在您看来,如何让高校思政课更加生动鲜活,让思政课有趣有料,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

  周金龙:其实,“思政课只讲述知识”是对思政课的一种误解。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只是讲授知识,而是包含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传输知识,第二个层面是教授方法,当然还有更高的层级,就是升华境界。思政课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教育学生掌握方法,在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过程中升华境界。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境界是无价的。

  大众网·海报新闻:要让“思政课”生动活泼、富有吸引力,教师的角色尤为关键。您通常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们对于思政内容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周金龙: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切忌“满堂灌”的教育教学方式。老师讲、学生学,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如果只是老师一味地讲,不顾学生的感受和接受程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互动非常重要,让学生跟得上老师讲授的节奏,老师领着学生走,这是很重要的。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一个大问题划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形成问题链。讲一个大问题之前,先把一系列小问题抛出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按问题的内在逻辑进行讲授。当各个小问题讲授完毕,按照逻辑线,大问题也就讲授清楚了。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分小问题,“满堂灌”式地讲下来,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疲劳,听不进去。一堂课中,我通常针对一个大问题设计4-5个小问题,一个小问题讲7-8分钟。在讲完一个问题后改变教学方式,比如让学生回答、设置习题,或者与课堂媒体手段结合进行调节,这样一堂课后学生不至于很累,这是其一。

  其二,提出的这些问题中,有些问题学生有所认知,而有些问题学生可能认识不深、不透,甚至不了解。那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采用问题链的形式,学生就跟着老师走,这样听下来有收获、有所得,这堂课就变得轻松起来了。

  大众网·海报新闻: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在教育评价方面,山东大学还采用哪些评估学生思政学习效果的指标?

  周金龙:在教学过程中,考核方法非常重要。通过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评定是评价方式之一,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式。对思政课来说,一张试卷能够考核出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但情感、价值观不见得完全能够考核出来。

  所以,在思政课考核方面,试卷成绩之外的过程考核非常重要。山东大学的过程考核是非常正式的,占据30-50分。通过同学们平常的表现,包括出勤、课堂参与等各个方面来确定成绩。过程考核与最后的期末考试结合起来,对学生这门课程整体学习情况有一个更为公正、客观的评价。

  大众网·海报新闻:基于高校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山东大学如何满足他们不同的思政教育需求?

  周金龙:要提高教学效果,必须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学段特征不同,学生的诉求是不一样的;专业不同的学生,他的认知规律、认知特点也各不相同。工科的、医科的、文科的学生,关注的问题可能有所差异,即使关注共同的问题,他的关注点、侧重点可能也有所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必须考虑不同学生的学段特点,实现大中小一体化的贯通。同时,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些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所学,最好利用专业中的相关性案例,有利于拉近于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听起课来清晰一些。

  我在教学过程是这样做的,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是这样要求老师们的。比如本科段、硕士段、博士段,相同的话题却是“步步高”的讲授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山东大学以学生的专业为基础,组建文、理、工、艺四个教学团队。作为公共政治课,上课学生和授课教师都较多,我组织了不同的团队,其中一个团队常年针对工科的学生进行教学,另一个团队针对医科的,再一个团队针对文科……这是团队化教学。此外还有专题式教学,一个团队中的一名成员只讲授这门课程中的某一个或几个专题,多年给同一个专业的学生讲授同一个专题,时间久后,老师们对这个学科方向的一些案例关注的也就多了,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融入进来,教学效果也提高了。

  大众网·海报新闻:思政教育需要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方面,您有什么样的建议?

  周金龙: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提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意义也非常重大。因为在过去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简单内容的重复问题。一些必要内容的重复是可以保留的,而一些简单的内容,同学们在初中学、高中学,到大学的课堂还在学,尤其对于文科的同学来说,这些内容在高中学段已经学习得比较深,大学继续学习很难增添其获得感,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大中小学一体化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山东走在全国的前列,组织也非常健全,省教育厅思政处也非常重视,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就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一体化建设的建议来说,我认为,首先各思政课老师在思想认识方面要重视起来,意识到问题。但是问题不是靠每位思政课老师就能够最终解决的,需要加强顶层设计。顶层设计包括课程标准的制定,在不同的学段,我们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要相互衔接、节节升高。

  第二,教材建设是基础性工作,要根据统一的课程标准编写统一的教材,有组织地推动大中小学一体化的问题。目前,这样的组织机构是有的,并且现在也在各个层面推进了相关工作。一些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对于同一个专题,大学老师、高中老师、初中老师、小学老师同上一堂课,大家一同展示、相互启发,老师在台下观摩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体悟的过程。这种方式是非常好的,在山东省内,包括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都在积极推进。

  第三,体制机制建立起来后,在大中小学一体化队伍建设、考试考核这一方面,国家应该出台相关规定。因为考试“指挥棒”是很重要的,否则建设落到实处、各个学段都重视并且很好地衔接是有难度的。

  大众网·海报新闻:在您看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哪些挑战?高校思政教育未来应该如何创新发展?

  周金龙: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挑战还是非常多的。整体来说,现在我们进入了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老师和学生对信息的掌握几乎是同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除了必须吃透教材、吃透理论之外,还必须适时地关注热点,关注学生关心的问题,关注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只有把教材内容、社会热点还有学生的专业特点融合起来,课程教学才有可能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必须不断地关心时政,更新自己的认知。

  挑战还体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新媒体手段的使用。现在的在校大学生从小接触网络、手机这些新鲜事物,接触得非常快,而对于思政课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思政课老师来说,一些新的平台、新的手段可能是陌生的,不那么得心应手。那对这些老师来说,新的教学手段的学习和使用也是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三个挑战是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无止境的,同学们通过专业学习知道了某一项工作“怎么做”的问题,而思政课则是理想、信念、“三观”的问题,是知道“为什么做”的问题,如何“引领好、引导好”的挑战应该说是一直存在的。因此,思政课创新发展必须关注时政热点,必须不断学习,必须和学生“打成一片”,向其他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责编:姜申涛


审签:路时川

相关推荐 换一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