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热盖因评价标准太单一

2016-06-28 09:31:00来源:中国教育报作者:

  美国为什么没有“高考状元”?

  当国内教育圈又一年一度地围着“高考状元”打转时,舆论场中传来的这个发问似乎有点不合时宜。其实,不仅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不存在所谓的“高考状元”。国内教育主管部门多年来态度也一直很明确:不要公布、炒作“高考状元”。至于民间和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情何以长盛不衰,有观点认为,这是曾实行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的“遗毒”,但在笔者看来,以分数为单一标准的高考计分和高招录取模式才是根源所在。

  在美国,也有俗称“美国高考”的SAT和ACT考试,但高校在录取学生时,考试成绩并非唯一标准,学校招生委员会还要通过学生递交的申请材料及面试,综合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历、社会责任感、入学目的、人生志向和领导力等。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甚至满分却不能直通名校,抑或考试满分而被名校拒录都不奇怪。不难发现,不把分数作为单一标准,是美国高校录取与国内高校招生的重大区别。此外,一些国家的高校招生并不“分分计较”,而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划分等级,英国、德国、韩国等都是如此。既然不精确计分,自然不存在“第一”“第二”。

  我国高考之所以长期把分数作为单一标准,其重要出发点是保证公平,这一点无疑至关重要。而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则是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尝试通过更丰富、多元的标准衡量考生——这正是为了打破招录标准单一化所做的努力。

  教育标准单一化的危害,在于容易损害考查结果的全面性、有效性,并诱发教育功利主义。据媒体报道,有的省份“高考状元”刚一公布,就被名校招生组连夜接走,颇有点“奇货可居”的味道。一朝成为“状元”,学校奖励、媒体追捧、企业赞助纷至沓来,但这份风光只属于极少数幸运儿。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说,能考入理想大学,尚可感到欣慰;如果名落孙山或发挥失常,就要背上“失败者”的沉重包袱。随着各省份陆续公布高考分数,有媒体报道,贵州一考生因为太紧张,以至于“手抖不敢查分”。这还不算极端,每年中高考结束后,都不乏考生轻生的案例。更值得忧虑的是,年深日久,单一化标准“入脑入心”,已慢慢内化为很多家长的“自觉”。从让幼儿园小朋友举牌庆祝女儿高考夺高分的幼儿园园长,到给8岁儿子报了5门补习班,成绩没起色就体罚孩子的母亲,莫不如此。在不少家长眼中,成绩具体到分数,俨然就是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

  最近,一篇题为《家庭教育的最终检验是什么?孩子的婚姻质量!》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文章批评了一些家长把孩子的考试成绩、事业成功看得过重的现象,认为孩子日后能否获得美满的婚姻生活,才是检验家庭教育的最终标准。文章对当下家庭教育的过度功利化、标准单一化有所批判,但它同时又走入另一个极端——把孩子的婚姻质量作为检验家庭教育的最终标准,无疑也是片面的。

  媒体和公众或许更应该多注意一些真正能代表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现象和个例。比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15年“世界最具潜力女科学家”称号的华东理工大学博士后应佚伦。她坦言,自己从小到大都不是“学霸”,而是属于班上“中等偏上”的学生。她还非常感谢父母当年一直支持她去参加一些“非主流”、又不能考证加分的活动,让她在个人兴趣爱好的指引下自由成长。

  所谓“高考状元”“学霸”,是教育标准单一化的产物,是分数至上思维的反映,不是理想教育下该有的图景,也不符合国际教育发展潮流。即便不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广的国际视野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至少也要形成这样一点共识:教育的精微之处和复杂内涵,不是任何单一标准所能衡量的,学校教育如此,家庭教育亦如此。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