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琴:“我愿做孩子们的眼睛和手杖”

2015-09-10 10:11:00来源:大众网作者:

   王金琴,女,1964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86年7月到潍坊盲校任体育课教学至今,自2005年冬训开始,她兼任国家女子盲人门球队教练,多次带队参加了世锦赛、残奥会、亚残会等国际赛事。她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劳动模范,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个人,山东省政府三次记一等功,第二届感动潍坊十大人物,潍坊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敬业奉献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

   一份平凡的工作,一个平凡的人,王金琴凭着一份认真和坚持,从一个中专毕业的体育教师,磨练成一个能带领自己的盲学生走向国际赛场、为国争光的国家队教练。

  戴上眼罩,教育从进入孩子们的世界开始

  1986年,王金琴满怀着“做学生的眼睛和手杖”的信念来到了潍坊盲校,做了一名盲童们的体育老师。

  在特殊学校,现实远比她的想象还要残酷,入校伊始,面对着连走路都走不好,连一个侧平举动作都做不标准的盲学生时,王金琴曾经着急得束手无策。

  “我该怎么办呢?”勤于动脑,善于思考是王金琴的特点。在反复思考中,她忽然有了一个认识:要想真正教好这些孩子,就要从进入他们的世界开始。于是,她戴上眼罩,反复体会盲人做动作的难点、重点、易犯错误及其适宜的纠正方法。

  在此基础上,她自制教具,自编教材,她用橡皮泥捏制体育动作模型,让学生通过触摸建立动作形象;用两根竹竿拉动学生进行齐步走的手脚配合;有时脚上的两只鞋也成了示范左右转法的教具;为了教学生理解甩手鞭打的发球动作,她教学生甩纸炮、打树叶、拉橡皮带等,以此来体会正确的动作方法。

  在王金琴的努力下,原本很难上的体育课,在潍坊盲校上得生动有趣。因为有了“眼睛”和“手杖”,盲童们享受到了正常孩子一样的体育教学,直至后来登上了国际最高体育领奖台。

  创新教学,围绕孩子们的需求填补教育空白

  多年来不断借鉴、创新和积累,王金琴总结了一系列体育教学经验,使潍坊盲校的体育课上得丰富多彩,克服了多年来全国盲校没有体育教材的困难。

  工作之余,她还把自己的教学体会撰写成论文与大家交流。为了让更多盲童受益,她还根据个人特长和实践经验,编写了《盲人门球的教学与训练》一书,已被许多省市的盲校采用,这是我国仅有的一本盲校门球教育书籍。

  对王金琴来说,这些特殊学校的孩子,每一个都像自己的子女。孩子们的艰辛和不易,无时不牵动着她的心。在盲人门球教学中,门球对孩子们胸腹部的损伤,就是她长久挂念的“心病”。为了除掉这个“心病”,她不间断地展开探索,并亲自研究缝制了“防球衣”。现在,她所研究的“防球衣”一直是国家队的专用防护服,并获得国家专利,深受队员们的好评,并在北京残奥会的备战和比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有人问王金琴,作为一名普通的盲校体育老师,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智慧,研究出实用的专利球衣呢?王金琴的回答,让人动容。她说:“我自己也没想着发明什么,就是看不了孩子们遭罪。训练本来很苦,对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更加不易,作为一个老师,能够给孩子们做多少,就做多少吧!”

  正是因为这样的情怀,王金琴在潍坊盲校的体育教学中,为孩子们做了大量的创新。多年前,她因地制宜研究出“摆腿接球法”,潍坊盲校女子门球队凭此技术在2001年全国盲人门球锦标赛时,战胜了当时还是国家队的辽宁队,引起了我国盲人门球界的重视。随着门球技术的进步,她还参考国外打法,研究出“近似一线防守阵型”,有效的封堵对手的攻球路线,减少了比赛的失球率。

  潍坊盲校校长孟祥波介绍说,相比于其他省市,每次国内比赛,潍坊盲校手球队的训练时间总是最短,而十几年来成绩却一直保持全国前三名,靠的就是王金琴老师善于钻研和精练巧练。有一次为了研究出防守比赛中因犯规而导致的点球,她晚上睡不着觉,突发的灵感,竟然让她马上爬起床来,摸黑在床下做交叉步跑动、滑扑动作实验。由于她的认真和敬业,自2005年冬训开始,她受中残联推荐担任了国家女子盲人门球队教练,至今先后九次带队参加亚洲和国际大赛,共取得4次冠军、4次亚军。

  师生情深,写下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从教30年来,究竟王金琴与那些孩子们,书写了多少感人的故事,潍坊盲校的老师们也数不清了。因为王金琴和孩子们感人至深的故事,几乎天天在发生。

  潍坊盲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偏僻的农村,家庭贫困,体育课上学生们的穿着,常常引起王金琴的注意,张炳宗跳绳时老是踩住绳子,原来他的鞋底张开了大嘴,王金琴就回家把女儿的鞋拿来给他换上;立定跳远时,李安杰的鞋一下子跳得比人还远,原来鞋后跟早就磨掉了,家里没合适的鞋就带他去商店买一双;王友德同学考上了高中,家里困难,学费难筹,她带头为他捐款……

  1995年在备战山东省第四届残运会集训时,王金琴老师训练田径队,九个学生共报了二十七个项目,她既要为盲运动员带跑,又要把学生们投出去的铁饼、铅球、标枪一次次地捡回来,讲解、纠正错误后,再一次次地教学生投出去,当时由于训练时间紧,超负荷的运转累得她从说不出话,直到扁桃体周围化脓,张不开嘴吃不下饭,高烧不退,在穿刺引流三次仍不好转的情况下,临近比赛不得不做了扁桃体摘除手术……比赛结束了,当孩子们听到王老师手术的消息后,好多都几天吃不下饭去。

  近几年来,由于长期比赛、训练的紧张与疲劳,王金琴又患上了心脏早搏的毛病,发作频繁时常常晚上睡不好觉,即使这样,都丝毫没有动摇她带领学生在赛场上拼搏为国争光的决心。

  2008年备战北京残奥会的一年零一个月里,正值她的女儿高考,训练场地从北京转到杭州,两次路过山东,她都没有回家。特别是在高考前的第二次模拟考试时,女儿因为数学没有发挥好,在回家的路上,哭得说不清话,电话里只听到孩子无助的哭声和一阵阵轰鸣的汽车声,吓得她不敢往下想,当时她正在北京残奥中心的门球训练场上,鼓励安慰孩子也只能在电话中。

  盲学生看不见,训练比赛时难免受伤,这是最让老师煎熬的事情,所以不论是训练,还是外出比赛,从乘车过路到吃饭入厕,王老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手,不敢放松。这已成为王老师的习惯,不论和谁一起过马路,她都会不自觉的拉起人家的手。记得2008年北京残奥会训练期间,来自云南的陈凤青在晚上训练时,不慎中指戳到地板上,造成中指和无名指指间撕裂。在医院里,王老师日夜守护着陈凤青,当着陈凤青的“眼”和“手”。而在进驻奥运村后的赛前第三天,在试验场地时,主力队员王瑞雪在扑防点球时,由于不适用发涩的地板地胶,不慎摔倒造成肩锁关节半脱位,王老师心急如焚,除了忙着协助理疗按摩,以及跑各个有关部门,办理繁杂的申请兴奋剂豁免等有关手续,还要带领队伍训练,了解对手情况,熬得她吃不下睡不着,几天就明显瘦了一圈……

  对王金琴和她的学生们来说,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 

  问鼎奥运,让孩子们站到人生高处

  “孩子们身体有缺陷,但是他们的人生同样可以实现属于自己的辉煌!”王金琴一直有这样的一个信念。于是,通过体育竞技比赛,让孩子们登上人生的高处,这是王金琴一直执着坚持的梦想。

  1986年至1999年期间,王金琴训练的学校田径队,曾四次代表潍坊市参加山东省第二至第五届残运会,共取得金牌13枚,银牌16枚,铜牌12枚,破2项省纪录。自2000年开始至今,她训练的学校女子盲人门球队,先后14次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第五届至第八届残运会,和全国盲人门球锦标赛,共取得4次冠军,6次亚军,4次季军,每次都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并且先后有4名学生入选国家队。

  2005年冬,受中残联和残奥中心推荐,王金琴开始担任国家女子盲人门球队教练。2006年6月,她首次带队参加了在美国举行的世界盲人门球锦标赛就获得亚军,取得国家女子盲人门球队建队以来的最好成绩。

  2008年,王金琴又光荣的入选中国残奥代表团,她始终坚持“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事”的信念,兢兢业业,带领中国女子盲人门球队,日夜奋战一年多,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十三届残奥会。经过了九场顽强的拼搏,国家女子盲人门球队七胜一平一负,以一分之差负于美国,屈居亚军,实现了我国残奥会女子盲人门球的历史性的突破。

  虽然带一支队伍特别是残疾人队伍,从训练到生活,从国内训练到国外比赛,方方面面是那样的不容易,但她带领国家女子盲球队九年来共参加了9次亚洲和国际大赛,取得4次冠军,4次亚军,1次第五。国家女子盲人门球队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CCTV2010年度中国体坛风云人物残疾人体育精神奖。

  在这些比赛中,主力队员很多都是潍坊盲校的学生,王金琴最高兴的事情,不是自己带的球队取得了多大的荣誉,而是看到自己的学生站到高高的领奖台上的那一刻。因为她知道,那些刻,对于这些先天有缺憾的孩子们来说,意义非凡!

  辛勤耕耘,必有收获。王金琴多年来的付出,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她先后被评为潍坊市金牌职工,山东省先进工作者,山东省特级教师,省政府四次记一等功;全国优秀教练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被国务院批准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

  如今,王金琴和盲校的孩子们的故事,还在继续讲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满德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