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分析:从教仍是首选

2018-02-02 10:55:00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柯进

  ■由于高等教育岗位需求量缩减,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不仅成为硕士生的重要就业方向,而且在6所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就业行业选择中位居首位。

  ■毕业生就业流向上的属地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不同高校在生源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的地域性特点,又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高、人口流入量大,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因薪酬待遇相对高于中西部,自然形成了人才流动的“洼地效应”。

  ■由于近几年毕业生规模在持续扩大、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素来以基础学科和文理见长的6所部属师范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这些高校即便超过半数的学科专业为非师范类,但依然没有改变其毕业生就业主体偏向教育系统的历史惯性。

  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的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高校2016年度就业质量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当年就业的47466名毕业生中,选择去中等或初等教育单位从教者约1.6万人,约占总数的35%,与2013年的50.1%相比略有下降,但教育行业仍然是就业最集中的行业去向,从教仍是这些师范高校毕业生的首选。

  从教仍是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主渠道

  盘点不久前发布的部属高校2016年度就业质量报告,我们不难发现,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6所部属师范大学的就业率显著高于大多数综合类高校,6校的总体就业率平均超过90%。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趋紧的背景下,部属师范高校之所以能继续保持高就业率,原因或许在于:一方面这些高校虽然约有三分之二的毕业生来自非师范学科专业,但这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大多数还是选择与教育相关行业及相关事业单位就业,而这些行业往往受市场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每年的用人需求相对稳定;另一方面,免费师范生就业的定向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分解了师范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同时,由于这些师范高校在师范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传统优势和比较好的社会声誉,也使得这些高校不论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在向具有传统就业优势的教育行业及相关行业拓展就业空间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从2016年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流向来看,从教仍然是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的主要选择。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2016年毕业的47466名毕业生中,选择从教的毕业生约为1.6万人,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其中,超过70%的选择从教的毕业生属于免费师范生。这意味着师范毕业生选择从教的比例主要是由免费师范生群体所贡献。

  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2016年该校7636名毕业生中,本科生4285人。其中,免费师范生1684人,占本科毕业生总数的39.30%,囊括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15个专业。在该校4919名协议就业毕业生中,在事业单位和企业就业的毕业生占总数的94.73%。在事业单位就业的3188名毕业生中,85.57%集中在中、初教育单位,10.82%在高等教育单位就业,仅3.61%的毕业生选择其他事业单位就业,在教育系统就业人数高达3073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的师范毕业生总数近年来总量变化不大,数量增长最快的,依然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2013年,6所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中选择从教者约为2万人,比2016年多3000余人,而6所高校2016年培养的毕业生总量,比2013年的39952人增长了19%。这意味着这几年可供从教的就业岗位总量比较稳定,并呈现出了逐步饱和的发展态势。这也就为师范类高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数据参照。

  此外,6所部属师范高校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选择从事教育及相关行业的比重较大。以6所高校中毕业生总量最多、师范生占比最低的西南大学为例,2016年,在该校毕业的13142人中,4197人选择从事教育行业,占毕业生总数的42.31%,是该校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最集中的一个行业。其中,研究生有1317人,占当年毕业研究生总数的45.65%;本科生2880人,占当年毕业本科生总数的40.94%。

  与西南大学学生就业时教育类行业保持稳定和领先地位的状况基本相似,华东师大2016年毕业的6972名毕业生中,52%的学生集中在教育行业就业。而在该校非师范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中,23%选择了教育行业就业;50%的硕士生选择教育行业就业,博士毕业生中这一比例甚至高达72%。

  统计中记者还发现,由于高等教育岗位需求量缩减,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提高,因此中等和初等教育单位不仅成为硕士生的重要就业方向,而且在6所师范大学研究生的就业行业选择中位居首位。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2003年该校硕士生在基础教育工作的比例仅为6.62%,而到了2016年,这一比例攀升至68.66%,是2013年的29.88%的一倍多。这种变化的背后,或许意味着高等教育教师岗位的需求正在逐渐趋于饱和。这种变化,也给部属师范高校研究生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信号。

  就业属地化和偏向沿海地区就业趋势明显

  对比6所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流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政策上要求免费师范生毕业时需回流生源地就业,因此部属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流向相对分散。但毕业生就业流向相对集中的,还是这6所部属师范大学所在的中心城市集群和沿海经济带。

  近5年,东北师大所在的东北地区一直是其毕业生就业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2016年,该校6382名毕业生中,选择东三省地区就业者占比达到30.29%,略高于2015年的28.08%;选择北部沿海地区就业者占比达到14.31%,远高于东部沿海就业6.6%的比例,略高于2015年的11.2%。

  不只是东北师大毕业生就业具有鲜明的就业属地化和偏向沿海地区就业的趋势,地处西北地区的陕西师大同样如此。在该校2016年毕业的7468名毕业生中,50.54%选择西北地区就业,选择东部沿海的华东地区就业者比例为10.55%,选择华南地区就业者占比7.27%。

  东北、西北如此,地处中部的华中师大情况如何呢?记者通过分析华中师范大学2016年就业质量报告发现,华中师大7636名2016届毕业生主要来源于中南和华东地区,其中中南地区4435人、华东地区1554人,两者共占约4/5。其首选就业地域也主要集中在中南、华东、华北、西南四地,与生源地区、实际就业地区分布基本一致。在该校协议就业的4919名毕业生中,主要集中在中南和华东地区就业,两者达3792人,占3/4以上。此外,有27.77%的毕业生赴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圈就业。到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工作的毕业生为3070人,达62.41%,接近协议就业人数的2/3。

  与东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偏向沿海地区就业的趋势不同,地处京沪的北师大和华东师大毕业生就业属地化特征则相对更为明显。就6所部属师范高校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而言,其择业地域虽然相对较广,他们的就业区域流向大多受生源结构、经济因素、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影响相对较大,但是,围绕大城市及中心城市群展开的就近就业,依然是他们的首选。

  根据就业质量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东北师大、西南大学、陕西师大、华中师大因生源主体大多来自东北、西南、西北、华中等地区,毕业生集中在这些地区(尤其是学校所在城市)的比例最大。北京、上海则因处在一线城市,这两个地区因而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2013届毕业生流向最多的区域。6所学校所在地周围以经济相对发达城市为中心的城市集群也是吸引毕业生聚集的重点区域。

  从地域上看,上海、浙江、江苏等长三角地区是华东师大毕业生的就业首选地。在2016届6972名毕业生中,留在上海工作的毕业生为最多,达到3160人,占签就业协议就业总人数的60.47%。除上海外,浙江、江苏的比例也较高,就业人数分别有261人和184人。北京师范大学2016届毕业生中,39.21%签约北京,签约上海和广州的比例分别为1.26%和1.58%;21.75%签约东部地区,24.39%签约西部地区。

  毕业生就业流向上的这种属地化特点,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不同高校在生源和影响力方面呈现出的地域性特点,又反映出东南沿海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跃度高、人口流入量大,一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因薪酬待遇相对高于中西部,自然形成了人才流动的“洼地效应”。部属师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这种趋势,实际上也与近两年全国不少地区陆续打响的城市“人才争夺战”呈现出正相关关系。

  开设非师范专业依然难掩学校的师范属性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近年来,为了打破学校影响力过度聚集教育系统的“刻板效应”,在办好师范专业的同时,尝试开设大量非师范专业,成了不少师范大学不约而同的一种策略选择。

  这种“两栖性”,其实始于教师教育体系的改革。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政策目标后,6所部属师范高校为应对综合性大学及其他非师范类院校涉足教师教育的双重挤压,开始尝试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而学科门类齐全和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作为判定一所大学是否具有“综合性”的一项重要指标,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向综合性大学转型中先后设置了大量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各校基本都将其学科门类拓展至11或12个。

  以本科专业为例,西南大学2016届本科毕业生涉及128个专业;华中师大2016届本科毕业生涉及9个学科70个专业,其中人数占本科毕业生总数39.3%的师范生,涉及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等15个专业;北师大2016届本科毕业生分布在49个专业。

  从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师范毕业生去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在逐年上升,而且部队、社区、自由职业等其他行业也逐渐成为毕业生的就业选择。

  由多所高校合并而成的西南大学,其专业构成或与其他几所走综合性大学道路的部属师范大学,有一定的相似度。今天的西南大学,是由原西南师大、原重庆轻工业职工大学、原中国农科院柑橘研究所、原西南农大、原四川畜牧兽医学院合并而成。从学科门类来看,虽然该校综合性强,涵盖了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12个学科门类,但2016届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于教育、制造业等20个行业中,其中教育领域就业依然占绝对优势,占比42.31%;其次是制造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农林牧渔和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分别占比8.49%、7.19%、6.67%和5.72%。

  西南大学所反映的状况,基本都能从其他几所师范高校中找到对应。可见,由于近几年毕业生规模在持续扩大、宏观经济增长乏力,素来以基础学科和文理见长的6所部属师范高校面临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导致这些高校即便超过半数的学科专业为非师范类,但依然没有改变其毕业生就业主体偏向教育系统的历史惯性。

  以华东师大为例,2016年,该校毕业生进入企业就职者为2329人,占总数的33.4%。在陕西师大,从教的毕业生占比达到71.86%。2016年,华中师大协议就业的4919名毕业生中,进入企业就业的为1472人,占比29.9%。在北师大1701名非免费师范本科毕业生中,去教育系统之外的企业就业者为79人,约占比4.6%。

  相对于专业性强、技术门槛较高的具有传统行业特色的高校,师范类大学应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毕业生在求职市场面临明显竞争弱势时,“曲线救国”式的就业已普遍成为他们不得已的一种选择。这种“无奈”选择,或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师范大学由传统师范特色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阵痛”。

  以华中师范大学2016届毕业生就业的行业意向数据为例,毕业生对高等教育单位和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兴趣呈现逐步衰减态势,而企业和其他事业单位、部队、城镇社区、自由职业等其他行业正逐渐成为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除近50%的毕业生以教育行业为首选行业外,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文体娱乐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组织作为首选行业的毕业生均达3%以上。

  从专业对口就业的角度来看,6所部属师范大学中,博士生就业的对口率较高,其就业流向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与科研单位、其他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党政机关和国企等。华中师范大学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由于高等教育岗位收缩,博士到事业单位及高等教育单位就业比例有所下降,到企业、机关就业比例则有所上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部属师范高校重新确认其办学定位提供了一定的数据参照。

  就业流向提示师范院校仍需聚焦教师培养主业

  近几年,围绕部分师范大学毕业生从教比例相对下降现象,教育学界曾有过不同声音。

  是继续深耕教师培养、将师范教育做优做强,还是寻求转型升级、从师范特色转型为综合性大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广泛争论的话题,也是困扰很多师范类院校的发展难题。

  随着世界高等教育综合化、国内教师教育多元化发展,我国高师最近十几年来在办学方向上的探索,似乎为这个争论多年的疑问,给出了答案。

  自2002年以来,包括6所部属师范大学在内的我国不少师范院校先后启动了一场以升格、合并等为标志的“转型革命”。尤其是2014年,随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技术大学转型的加速,越来越多地方院校开始向“综合性”大学转型,而其中大量是具有师范传统的院校。转型的结果,是不少学校出现了“去师范化”趋势,甚至也有不少学校办学的重心放到了建设大批的非师范类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的传统优势,模糊了师范院校教师人才培养的特色定位。

  但是,通过对比分析6所部属师范大学自2013年以来历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我们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即便近几年这些高师院校的学生培养规模略有放大、非师范专业有所扩张,但毕业生就业流向教育系统以及与教育行业相关岗位,始终是这些高校接纳毕业生最多的领域,始终是支撑这些高校高就业率的最重要行业。这也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毕业生就业市场正呈现出领域细分和垂直分布的鲜明特征。而这些特征也是毕业生用脚投票的方式,既正面回应了市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师范院校,也提示高师院校仍需将教师培养作为其发展的战略方向。

  6所部属高师的毕业生就业流向,虽然反映的不完全是我国师范院校的全貌,但它展示了师范院校发展的大致样态和现状。在我国,全国师范院校按照学校属性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6所部属师范大学和原来进入“211”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这类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综合性强;第二类是各省属的重点师范大学,这类学校办学水平较高、学科布局较合理;第三类是各地的师范学院、具有教师教育的新建地方本科综合性院校(多数由原来的师专升格而来)。近年来,许多第三类院校为了转型,逐步增加非师范专业,开始瞄准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开设工科、管理学科等专业,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人才。这些地方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占学校全部专业的比例已高达60%至70%,非师范专业在校生也超过50%。

  从教师培养的角度看,师范教育需要吸收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和人才培养优势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其实和医师、飞行员相似,也是一个职业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比如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教案(方案)制作能力等,都需要专门化的培养,都需要高师院校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资源,倾注足够的心力。

  好在,高师回归教师教育本位的迹象已经出现。2017年1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181所师范院校将一律不更名、不脱帽,聚焦教师培养主业,改进教师培养机制、模式和课程,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对此,我们继续观察。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百度新闻,能看能听,懂你所想给你所愿,快下载试试看!

    百度新闻是一款致力于热门资讯头条、语音阅读播报的APP。专业权威的百度搜索技术,您可以在这里随意搜索各种新闻、资讯、百科。研发个性化算法,让您在有限时间里,读到最想看、最需要的新闻资讯。语音技术实现情感语音播报新闻,让您在开车、健身等,需要解放双眼双手场合,也能尽情收听新闻资讯。[详细]

    百度新闻
  • 各地两会透露楼市信息 楼市继续“逢涨必查逢炒必办”

    楼市.jpg

    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近日指出,今年北京将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市场,推进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恒大研究院副院长兼首席房地产研究员夏磊表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特别是长期租赁,成为市场的重要发展方向。[详细]

    02-02 08-02经济日报
  • 今年春节旅游消费火 预订人次较去年同期上涨30%

    春节旅游消费.jpg

    众信旅游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月1日,春节出游预订人次较去年同期上涨30%。截至目前,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深圳、广州、苏州、武汉、成都成为春节期间出游的十大客源地。[详细]

    02-02 08-02经济日报
  • 美国2019年国防预算或再次“飙高”

    报道称,2019年国防预算案将重点关注军队武器系统现代化,以及让军队准备好应对潜在的大国冲突。特朗普政府再一次提升国防预算,与不久前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最新版国防战略不无关系。[详细]

    02-02 10-02中国军网综合
  • 法“毒奶粉”事件:奶粉10多年来一直有污染问题

    中新网2月2日电。据台湾“中央社”报道,法国乳制品大型厂商拉克塔利斯公司的婴儿奶粉去年爆出沙门氏菌污染,但据研究人员2月1日表示,同间工厂2005年就有相同菌株存在,显示这些奶粉产品十多年来或一直有污染问题。[详细]

    02-02 10-02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