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云南花灯《白扇记》绽放璀璨光彩

2017-06-23 17:02:00 来源: 云南网 作者: 高艺萌

  云南网讯(记者 高艺萌)近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云南花灯《白扇记》结业演出在昆明举行。这场让观众时而轻松、时而紧张、时而悲愤、时而叹气的花灯大戏,在表演、花灯舞蹈、音乐唱腔等多方面都十分精彩,不仅赢得台下新老戏迷的热烈掌声,更向国家艺术基金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白扇记》是云南花灯传统剧目中的代表作,该剧以白扇为剧情推进和矛盾冲突的线索,讲述了一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剧中,美丽善良的名门闺秀柳笑春因嫉妒、猜疑引发命运悲剧,引人深思。

  获“立项”认可继续精益求精

  据介绍,由民间故事改编而来的《白扇记》,早在2011年5月参加云南省第十一届新剧(节)目展演时就获得了剧目银奖及表演奖、导演奖等多个奖项。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后,今年4月,该剧正式开班,面向花灯戏流传的云南、江西、广西、湖南、贵州等省份招收演艺企业、专业院团及高职高专艺术院校青年演员、青年教师,并择优录取了20名来自省内外各大剧团的专业演员进行教学。

  为传承剧中精髓,教学期间,项目组邀请原主演亲自授课,聘请了省内外戏剧理论专家及表演艺术家向学员们传授剧目特色和表演技巧。为使学员们更加直观形象地解读花灯的唱法,项目组特邀国家一级演员、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黄绍成现场示范教学,将不同的花灯唱法演绎得活灵活现;为使学员们对戏曲表演有更深理解,特约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所长付谨教授做专题讲座,在坚持四功五法的基础上,启发学员们在创作新剧目中激活传统,在传统剧目中挖掘表演手段。

  经过理论集体大课、角色小组课等全方面的教学,为学员们登台表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另一边,幕后的司鼓乐队等也在紧张排练准备。《白扇记》的演奏部分不仅要为演员的唱腔伴奏,还要为演员的动作表演、内心感受进行音乐烘托,完成全剧的人物形象塑造。故此次加入司鼓演奏的三位学员,同样经过两个月严格训练,掌握了花灯锣鼓经,能独立指挥打击乐队进行演出伴奏。

  可以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立项认可后,《白扇记》更加精益求精,台前幕后都不断提升水平。据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艺术基金云南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马云华介绍,近三年来,云南省申报给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项目数达940项,立项的仅有64项,申报后的立项比例非常低,仅有6.8%,项目评审也都由北京专家按照国家统一标准择优选出。“2016年,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有两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立项,除了《白扇记》,还有《他鲁苏》,非常难得!”马云华欣喜表示,期待云南省有更多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能够立项,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可。

  以独特艺术魅力吸引新老戏迷

  值得一提的是,《白扇记》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新、老一辈的戏迷。来自云南丽江的18岁年轻戏迷杨瑞华,在舞台下看得津津有味。他说:“改编后的《白扇记》既保留了传统的精髓,又加入了新的元素,注重对年轻群体的吸引力,使得整个剧目变得更有看头。”得知该剧获得立项,小杨点赞以这样方式支持、培养花灯人才,将有更多年轻的专业演员加入,云南花灯后继有人,希望学员们把《白扇记》带到地方去更好地发扬。

  来自西山区业余花灯团的老戏迷唐海云,则大赞了该剧有继承和创新,“看了改编后的《白扇记》,我觉得表演、服装上都非常好,演得很到位,在原有基础上艺术设计有思想性,这是我第三次看,依然有新的感觉。”唐海云说:“花灯是云南的一朵山茶花,所以我们要让这朵花尽情地绽放”。未来,他对花灯的保护和传承充满希望。

  昆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施培昌,则在观剧后以专业角度点评。“这样的人才培养项目,对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而言是个很好的措施,因为中国的花灯文化要发展,首先需要培养人才。”施培昌指出,《白扇记》有诗情画意的感觉,不仅传承了传统之精华,还借鉴了其他兄弟剧种来丰富花灯本身,这非常好,有利于吸引年轻人的兴趣,让其进一步弘扬。此外,戏曲并非静止、一成不变的,他希望《白扇记》学员们继续磨炼,以精益求精的艺术态度出精品剧目,让花灯更好的传承下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满德利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