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不该被污名化

2016-12-13 09:15:28 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 杨朝清

  日前有媒体报道,在一款手机软件推出的“圈子”功能事件炒得火热之际,北京一所高校的李华(化名)感叹:“又有公司在打‘女大学生’的牌了。”商家把“女大学生”作为一个标签到处贩卖,常与低俗、不雅关联。

  在一个盛行符号互动的时代,五花八门的标签层出不穷;“女大学生”作为一个能带来丰富想象的标签,在网络上随处可见。不论是“女大学生流产”,还是“女大学生被骗财骗色”,抑或“女大学生裸贷”,女大学生的身份标签一次又一次地被消费和利用,在无形之中损伤了她们的社会认同。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对受损身份的管理》一书中,对污名化标签予以生动阐述。戈夫曼认为,将人从“完整的、正常的人”降级到“染上污点的人,被贬低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涂上某种不光彩的色彩。有学者将污名化的过程分解为贴标签、原型化处理、地位损失、社会区隔和社会歧视。这一切在“女大学生”身上得到了充分发挥。女大学生不仅遭遇就业歧视等现实压力,也承受着被污名的精神痛苦。

  “女大学生”被污名化,是一个文化建构的过程,商业资本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女大学生的失范行为,通常只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却被网络放大镜聚焦。一些商家将女大学生作为炒作的噱头,以此来“博眼球”;“女大学生”被污名化,既有少数女大学生“价值失落”的因素,也和商家故意挑战公序良俗密不可分。而实现“女大学生”的去污名化,为女大学生正名,既需要她们的“自我救赎”,也离不开外部的社会支持。一方面,要给低俗炒作、恶俗营销戴上“紧箍咒”,提升失范行为的违规成本,避免让“女大学生”成为商家赚钱的符号工具;另一方面,公众要提升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少一些“有色眼镜”裹挟下的傲慢与偏见,多一些“就事论事”的中立与客观。

  (作者杨朝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吴笛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 “中华信义人物”被曝欠钱失联 借款人报警(图)

    11.png

    多位彩民和彩票店主称借钱给赵书兵难追回 赵书兵彩票店关闭电话停机 已有借款人报警  2011年,赵书兵帮彩民垫付了1024元彩票费用,中得500万元巨额奖金后,第一时间通知彩民将彩票取走。[详细]

    12-13 08-12北京青年报
  • 中国今迎第3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日 举行多个活动

    今天是2014年以来的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童增说,“从中国记忆到世界记忆,目前我们虽然晚了一步,但只要不懈努力,相信最终能让日本政府正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同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在南京举行。[详细]

    12-13 08-12中新网
  • 土耳其最大城市遭连环爆炸袭击:死亡人数升至44人

    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0日晚,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发生连环自杀式炸弹袭击,目前死亡人数已从38人上升至44人,另有100多人受伤。埃尔多安将原定11日访问哈萨克斯坦的行程推迟,政府宣布全国哀悼一天,5名遇害警员昨在伊斯坦布尔警察总部举殡,总统埃尔多安及内政...[详细]

    12-12 19-12中国新闻网
  • 韩检方发“干政门”最终调查结果 朴槿惠再遭立案

    中新网12月12日电综合韩媒消息,11日,韩国检察特别搜查本部11日发布“崔顺实涉嫌干政案件”的最终调查结果,宣布韩国总统朴槿惠再次以嫌疑人身份被立案。除了首尔以外,在全国各地主要城市也纷纷举行烛光集会,祝贺弹劾案获得国会通过,并要求朴槿惠立即下台。[详细]

    12-12 16-12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