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50万年前人类学会使用工具以来,工程科学技术一直是推动人类文明演进的强大推动力。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两千年来泽霈巴蜀大地,造福天府之国;自西周到明代修建的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此外,我们的先民还在制陶、造纸、印刷、冶炼、铸造,采盐、采矿、防洪、灌溉、纺织、印染、机械、建筑等各个工程技术领域,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卓著成就。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这样讲到:“从公元一世纪到十八世纪,由中国先后传到欧洲等地的科技发明至少有26项,它们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世纪中叶,蒸汽机、纺织机的发明引发第一次产业革命,把世界从手工生产转向了机械生产,人类由此跨入工业时代。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发电机、内燃机和化工引发了第二次产业革命,使人类迈入电气化、原子能和航空航天时代。20世纪下半叶,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使人类步入了信息化、智能化时代。近几年来,以数字化生产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催生着新一轮产业跃迁,量子信息技术、空间工程技术、新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不断涌现,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性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回顾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游牧渔猎到刀耕火种,从蒙昧野蛮到文明开化,从工业文明再到今天的信息数字化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化,背后总是伴随着某种重大技术的诞生;而那些重大技术则成为我们把握过去的历史地标。另一方面,从第一次产业革命英国的崛起,到第二次产业革命德国、日本的超越,再到第三次产业革命美国的引领,直到现在方兴未艾的第四次产业革命中群雄并起和中国的异军突起,大国崛起的轨迹无不深刻地昭示,制造业的勃兴和制造实力是其中的决定性力量,“工业强则国家强”这一朴素真理历久弥新。
一、后全球化时代前期“再工业化”浪潮下制造大国的制造业战略
随着生产社会化、贸易自由化、商务电子化、经营虚拟化和经济一体化,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最重要的特征是虚拟经济大行其道。从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日本、德国等当时工业高度发达国家实施“去工业化”政策,并通过装备制造业逐步向海外转移实现了本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的外流致使美国等发达国家实体经济“金融化”、“空心化”严重, 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资本市场的虚假繁荣和实体经济的不断萎缩,最终导致爆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全球爆发,引起人们对没有实体经济支撑的虚拟经济的深刻反思,进而触发了“再工业化”浪潮。这一浪潮伴随与之对应的世界地缘政治重构和国际经济金融秩序再造,表明世界开始进入后全球化时代的前期。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解决金融危机造成的大量失业问题,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纷纷制定相应政策,启动“再工业化”进程,对工业化改造、升级并引导海外制造业向本土回流。
美国经历了金融危机、互联网泡沫后,着力调整经济发展方略,及时启动了再工业化战略以重振美国制造业。2009年和2010年先后出台《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和《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2012年提出《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2013年进一步推出了《国家制造业创新网络》。2013年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15%,直接、间接就业人口则升至1703万,比金融危机爆发时的1146万高出惊人的49%。
德国制造业实力强大,质量、品质、水平堪称世界一流。面对美国重振制造业以及中国等制造大国的崛起,为确保德国制造未来,稳固在全球制造业的龙头地位,2010年德国出台《高技术战略2020行动计划》,2011年推出《纳米技术2015行动计划》,2013年提出《实施“工业4.0”战略建议书》,并制定了八个优先行动计划。“德国工业4.0”的核心是构建“物理信息系统”(CPS:Cyber-Physical Systems),这一系统旨在通过智能工厂、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打造智能制造新标准。
法国面对“去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双重持续下降的窘境,于2013年9月推出了《新工业法国》战略。该战略为期十年,主要解决能源、数字革命和经济生活三大问题,共包含可再生能源、电动飞机和新一代飞行器、智能电网、医学生物技术、物联网、机器人、增强现实技术、非接触式服务等34项具体计划。近年来,法国对“再工业化”政策又进行了深度调整,提出“新工业法国II”计划和“未来工业”计划。通过这些计划,法国力求重塑工业实力,使自身处于全球工业竞争力第一梯队。
日本曾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了家电和汽车制造全球第一的骄人成绩,所推行的质量革命在世界制造业市场中独树一帜,特色突出。然而,由于过渡依赖精细技艺,忽视新的颠覆性技术创新,特别是由于缺乏市场敏锐性而错失了难得的发展先机。痛定思痛,2010年日本发布《新增长战略》,2015年又公布了《机器人新战略》,由此加速发展以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中国制造业在最近二十余年中发生了深刻转变,在从“世界工厂”向“高端装备提供商”跃进的征程中取得了巨大进步,在家电、手机、高铁、卫星、无人机、超算、大桥和水电等领域,获得了令世界惊叹的声誉。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更加坚定了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乃至“智造强国”和“中国创造”转型的坚强意志。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点工程,明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新性能医疗器械等10大重点突破领域及2020、2025技术发展路线图。
总体而言,在新一轮“再工业化”浪潮中,世界制造大国聚焦重塑本国竞争优势,大力发展机器人、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微纳制造、复杂制造系统等关键技术,开发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光电子制造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关键装备与工艺,推进本国制造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推动本国制造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创新。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金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