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能看到雪白的梅里群山,那壮景,让我流连忘返。”5月31日7点58分,候尔都成功登顶海拔5116米的未登峰,他是“2016雪花大学生勇闯天涯挑战未登峰”活动首个登顶的大学生勇士,仅耗时2小时58分。
“2016雪花大学生勇闯天涯挑战未登峰” 活动历时12天,26名大学生勇士和5名大学生记者共同组成“勇闯队伍”。团队31名大学生大部分是95后,在没有楼房、车流和手机信号的日子里,他们一起吃住、徒步、训练、挑战未登峰……随着时间推移,这些95后大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成长,在挑战极限中更加勇敢。
一场打破传统的社交新体验
晚上8点,营地里已少有人走动。但西北角的小石屋里却是一片欢愉的景象:大学生勇士们聚集在一起,裹着厚厚的羽绒服围坐在四条由木板简易搭成的板凳上,其中穿插了一些当地的藏民,“勇士队”和“藏民队”围着中间的炭火轮流唱歌助兴。经过一天强烈紫外线的照射,有些勇士的脸已经变得皴裂,在火苗的映射下红彤彤的。这也丝毫不影响每个人的兴致,谈笑声、歌声顺着半敞的木门飘荡在整个营地。
在这群人中,笑声最大的是大学生勇士韦学究,黝黑的脸庞上一排整齐的白牙,总能让人产生莫名的喜感,一口不怎么标准的普通话总是会逗大家哈哈大笑。他在队伍中的知名度丝毫不亚于领队,“夏尔巴人”的称号更是伴随着他度过了10天的营地生活。
“我来这里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登顶,别无其他。”就读于贵州大学休闲体育专业的韦学究十分喜爱户外运动。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高三那年他选择了“体育生”的道路,并在高考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自己喜爱的体育专业。
出发前,韦学究认为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斗,他以为他不需要同伴、不需要帮助。除了登顶未登峰,似乎没有别的可以吸引他的东西。经过了两天与勇士们的相处后,他的内心悄悄发生了变化。搭建帐篷时,他需要同伴的帮助;徒步登山时,他需要队友的鼓舞;岩壁速降时,他需要领队的指导……他逐渐开始享受队友和工作人员带给他的温暖和感动。“训练很苦,登顶也很难。但这种人与人间的相处让我感到兴奋,我现在认为我是来享受生活的。”他说,“我想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他还表示,如果在登顶未登峰的过程中有人遇到困难需要立即下撤,他愿意护送队友下山。
和韦学究不同,勇士姜和明则在第一天便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叫姜和明,是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一名博士。”自我介绍中的他刚一发声,便赢得了在座的一片惊叹。“其实我当时很紧张,我不是一个主动的人。”高学历的光环从自我介绍的那天开始便套在了姜和明的头上。在他心中,这样的光环好像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反而在自己和其他的队友间划出了一道深深的鸿沟。
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姜和明参加了北京大学“山鹰社”,但由于学业原因不得不退出。在社团期间,他多次参加过户外运动。“我喜爱户外的主要原因是渴望与更多的人交流,从而打开自己的内心”。可是,高学历带来的“距离感”,加上他本来就腼腆的性格,让他在活动的前几天一直不知道怎样和队友拉近距离。
姜和明有多年的户外经验,在活动中,队友们有时候会讨论一些户外的专业话题。在逐渐深入的交谈中,他发现,原来身边的人和自己有着共同的爱好和目标。他开始放开自己,努力跨过这条鸿沟。
因为在攀岩方面有比较长时间的积累,队友们有时候也会找他请教,面对别人的求助,他从不吝啬,伸出援手。随着大家逐渐熟悉,勇士们经常会聚在营地主帐篷里玩一会儿“狼人杀”,大家都称呼他“博士”,也很喜欢让他带领大家分析游戏局势。
这群大学生因为共同热爱的户外运动而走到一起,也因为共同的挑战未登峰目标而可以打破任何交流障碍。“也许这就是户外运动最大的益处,它总能让你发现身边原来存在着如此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姜和明说。
一种深入骨髓的“勇闯精神”
当鸟叫声从远方飘来,雨水顺着岩壁的弧度完美滑落,岩降训练场上的大学生勇士于乐乐格外引人注目。他站在25米的绳降制高点,脚抵着狭小的落脚点,一手紧握绳索,一手颤巍巍地扣住安全环,在几近垂直的岩壁上,慢慢降落,一道红色的身影缓缓拉开与制高点的距离。1米、2米、5米、10米……终于,25米!“到达地面的那一刻,我仿佛听见了世界的欢呼。”恐高的于乐乐在安全到达地面后说,“我十分怕高,来之前还特意百度了一下‘怎样克服恐高’,其实最大的障碍就是内心的恐惧,当我站在顶点的时候,腿是有些发抖,但是我跟自己说‘于乐乐,你一定能行!’然后我回头看了看身后的岩壁,有一瞬又胆怯了,排队等着绳降的勇士越来越多,我心想‘不能认怂’,闭着眼睛迈开了第一步,之后就没那么恐惧了。”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视困难,并且战胜困难。”同样恐高的大学生勇士尹嘉豪说,“即使害怕得双腿发抖,紧张得连指甲都嵌入手掌,我还是要绳降,我要看到全新的自己!”
“‘勇闯一次、改变一生’,以前我不能理解这句话,直到亲身经历了才懂得,毫不夸张。”大学生勇士贺礼煜活动庆功会上说。话语简单朴实,却引起了勇士们的共鸣。
“自2015年‘雪花勇闯天涯’活动聚焦大学生群体后,我便感到有了质的变化。”牛亚萍详细地解释了与雪花企业文化高度契合的“勇闯”精神,“‘进取’代表着不满现状;‘挑战’代表着不畏困难;而最为重要的‘创新’精神则代表着不墨守成规。”在她看来,大学生尚未涉足社会,在这时将“勇闯精神”传递给他们,不仅对他们有向上的影响,也能给社会一种正能量,“我们不期望能改变他们的一生,但这一定会是一个深深的烙印。”
“我一直认为在青少年中开展登山运动,让一批人通过登山体验人生的美妙,是一件非常有功德的事。”此次活动的总教练是中国民间的登山爱好者张京川。他刚刚结束珠穆朗玛峰的攀登,就马不停蹄赶到了“雪花勇闯天涯”活动的大本营,与参加此次活动的大学生一起分享他的故事。
“这次活动是雪花公司给这群大学生开的一扇窗,但这扇窗外绝对是人生中很精彩的风景,风景只有他们自己能体会,他们会牢记在心中。” 张京川说。
随着活动结束,大学生们已经陆续返回学校。他们还是一名名普通的大学生,不一样的是,他们的血液里开始流淌着一种“勇闯精神”。正如张京川所说,“那就是大家所认同的精神:吃苦、积极向上、不畏艰苦、克服困难,能达到精神愉悦的人生境界。在他们人生遇到挫折时,这种精神都会站出来,支撑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4427932.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大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