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寒边疆的“全能”老师:7年坚守中国最北村小

2016-05-25 14:25:00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卢冠琼

  出生于1987年的王忠雷至今已在漠河县北红村小学执教7年。资料图

  “老师,你还回来吗?”动身前往北京前,学校里的14个孩子来到宿舍门口,围着王忠雷,眼神里写满担忧。这个问题,从7年前王忠雷来到北红村小 学,就有孩子不停在问。在这个祖国最北最贫困最偏僻的农村学校点,人数最多的时候,也仅有3名教师。而今,只有王忠雷和自己的爱人于晶,坚守着北红村小学,还有14名孩子。

  “老师一定回来,只要这里还有学生,我就不会走。”送孩子们离开后,王忠雷告别妻儿,踏上了前往北京的旅途。4个多小时颠簸的大巴到130多公 里外的漠河县城,而后从漠河坐7个小时的火车前往加格达奇,最后再转车,27个小时到北京。获得第20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王忠雷第一次走出黑龙江。 “条件比较艰苦,每次有事离开北红村,学生们都担心我不回来继续上课了。”王忠雷告诉记者,学校近年来的条件其实已经有了极大改善。

  没水没电没信号 “全能”老师没离开

  2009年,毕业于哈尔滨体育学院的王忠雷放弃到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漠河县当特岗教师。“我从小的愿望就是当一名老师,只要能实现梦想, 在哪儿都一样!”知道漠河的气候恶劣,已做好心理准备的王忠雷来到北红村小学时,还是被吓了一跳,“学校没有水,没有电,手机也没有信号。”

  王忠雷从村民口中得知,自己并不是第一个来此支教的老师,在他之前来过很多跟他一样的大学生,而最长的一个只坚持了20多天。得知孩子们一次次担心询问老师是否还会回来的真实原因,王忠雷心里很不是滋味。

  北红村小学是复式教学点,学校共有三个年级,一到岗,王忠雷就承担起了两个班级的语数教学工作。漠河有8个月处于冰雪封裹期,“孩子们年龄太 小,班级平房漏风”,王忠雷除了上课,还负责为两个班级点炉子烧绊子取暖。“最冷的时候,零下四十多度,冻得手通红,字都写不出来,但是孩子们也一直坚持 着。”这些学生对于学习的渴望,让他决定,“无论如何也要说服父母,我要留下来。”王忠雷笑着回忆,“前两年特别害怕爸妈来看我,怕他们来这里之后不支 持。”

  2011年寒假开学的前一天,王忠雷到漠河县城去为学生们购买学习资料。“买完书,外面已经开始在下大雪,村里唯一一辆通往县城的车没来。”焦 急的王忠雷四处寻找出租车,“很多司机一听说去北红村,都摇头拒绝了,雪大路不好走。”带着无奈的心情苦等,王忠雷终于拦到了一辆愿意捎他回校的车。然 而,在距离北红还有20多公里的地方,由于积雪太厚,司机最终选择放弃。那个时候,天色已晚。

  “明天就开学了,孩子们的书还在我手里呢!”倔强的他与司机告别之后,扛着书沿着雪道往学校的方向走去。“天越来越黑,我心里也很矛盾,但是什 么都晚了,后退前进都是一样的。”王忠雷向记者感慨,“都说男子汉什么都不怕,很早我就听老乡说这里有狼和黑熊,一想到这里浑身就出汗,那真是害怕啊!”

  走了三个多小时,王忠雷看到了远处管护站的灯光。“一进屋里几个大爷非常惊讶。问我你是怎么来的?”说明情况后,“大爷们给了我吃的东西,并开着一台拖拉机把我送了回去。”回到宿舍后,王忠雷才发现,由于雪水化了又冻,鞋已经脱不下来了。

  北红村小学是复式教学点,学校共有三个年级,一到岗,王忠雷就承担起了两个班级的语数教学工作。资料图

  5口之家齐努力 撑起14名孩子的教育事业

  2012年,在王忠雷的感染下,校友于晶放弃了原本在三亚任教的工作,来到北红村小学,“2011年的时候,她曾到学校看我,并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音乐课,反响特别好。她觉得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教给孩子更多东西。”

  两个青年因为梦想和奉献而互相吸引,最终结为连理。“怀孕之后,为了给孩子们策划一台六一汇演,于晶迟迟不肯休产假。”条件再差生活再苦也不说 “后悔”的王忠雷第一次流泪了,“去医院产检的路上,车子颠簸厉害,为了孩子的安全,她始终站着不敢坐下,下车的时候脸色白得像一张纸。”

  被检查出缺铁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于晶拿着化验单安慰王忠雷,“我真的没事!调理调理就好了。”王忠雷却愈发愧疚,“我知道北红的环境,青菜供应不上,天气越来越热存不住吃的,她拿什么调理,我劝她请假在家养一养身体,她说什么都不同意。”

  “随我来到北红,她没有一刻不在受苦,进入六月份,脚开始浮肿,浑身关节疼痛,由于没有青菜,嘴巴也出现了溃烂,上课保持一个姿势站久了就会动不了……”王忠雷充满自责,“我觉得自己不配做一个丈夫。”

  看到孩子们求知的双眼,爱人和王忠雷没有向困难低头,“我们要坚持下去,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出去,摆脱贫穷。”因为夫妻俩的坚持,越 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里,家人们也更加理解他们的选择。去年,王忠雷的父母也搬到了北红,“父亲给学生们烧锅炉,母亲帮我们俩照顾孩子。”而王忠雷夫妇承 担起了学校的所有教学工作,“下课的时候,我们俩在走廊上见面,而后交换教室继续上课。”

  “青年时光非常可贵,要用来干事创业、辛勤耕耘,为将来留下珍贵的回忆。”在一代代村民的努力下,北红村一年比一年好,电来了,信号也更稳定 了。当王忠雷在手机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时,他很欣喜,“有个孩子考上了加格达奇的重点高中,这些,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成果。”

  “要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王忠雷认为,“习主席的这些话,不仅鼓励了我, 还会鼓励很多正在经受挫折的人。他自己也是从基层一步步克服困难成长起来的。”虽然一家5口目前还挤在一间由教室改造而成的平房里,但是王忠雷坚信,给 14个孩子上课,也是教育事业。有全家人的支持,他一定能够改变更多。(中国青年网记者 卢冠琼)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张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