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圈少了位优秀的记者,但科学界却因此多了一位光催化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首次提出了纳米流体对流换热的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纳米流体热扩散的概念
沈树忠团队一直在寻找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罪魁祸首”,研究内容被编入美国大学教材
先后在30多个城市完成60多项设计,最近的一件设计作品为南京牛首山游客服务中心
他的研究成果,改变了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弯腰屈背的繁重劳作历史,是农民爱戴的“泥腿子教授”
作为公认的“银杏专家”,在花、果、叶、材、外种皮、观赏等多用途银杏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突破
1980年毕业于南通大学并留校任教,此后,他35年的学术生涯一直没有离开过南通
昨天(7日),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名单揭晓。中科院院士新增61名,我省有三人当选,分别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沈树忠、南京大学的邹志刚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宣益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70名,我省有四人当选,分别是来自于东南大学的王建国、南京林业大学的曹福亮、扬州大学的张洪程和南通大学的顾晓松。新当选的两院院士名单中,也有不少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杰出校友,如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深圳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等。
年龄最小的43岁,在中科院
中科院的61名新院士是从157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的。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年龄53.9岁,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年龄最小,为43岁;北京计算科学研究中心朱诗尧年龄最大,为69岁;60岁(含)以下的占88.5%。
经过此次增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总人数为777名。新院士中数学物理学部11名,化学部9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8名,技术科学部11名。12位新当选的中科院外籍院士同时公布,他们来自6个国家,其中美国6人,英国2人,德国、芬兰、瑞典、巴基斯坦各1人。其中罗伯特·格拉布斯和保罗·纳斯为诺贝尔奖获得者。
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降了0.7岁
中国工程院的70名新院士中最小年龄47岁,最大年龄73岁,平均年龄56.2岁,比2013年下降0.7岁。 60岁(含)以下的56人,占80%;61岁至70岁(含)的12人,占17.1%;70岁以上的2人,占2.9%。
经过此次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总数达到852人(其中资深院士322人),外籍院士49名。新当选的院士中,来自高等院校的有34人,占48.6%;研究院所15人,占21.4%;企业及医院21人,占30%,比2013年增加8.5%,更多来自企业和基层一线的工程科技专家当选为工程院院士。另外还产生了8名新当选外籍院士,比2013年增加2名,其中,美国籍5名,英国籍、加拿大籍和奥地利籍各1名。
共有12名女性当选院士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当选的两院院士中,女性占到了12名,其中中国科学院9名,中国工程院3名,占9.1%,新当选女性院士的数量和比例均为规范院士增选制度以来最多的一次。
我省新当选院士最年轻的53岁
记者发现,与以前相比,今年新增院士普遍年轻,我省此次新增的7位院士中,最年轻的是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沈树忠,53岁。最年长的是中国工程院新院士、南通大学的顾晓松,61岁。
据统计,截至目前,在宁两院院士共83人,其中,中科院46人,工程院37人。
中科院:候选人“谢绝”处级以上官员
据了解,今年是中科院院士制度改革后首次进行院士增选。按照新的规则,院士遴选渠道较过去“收紧”,只有院士推荐和有关学术团体推荐两种渠道,减少了非学术因素干扰;“谢绝”处级以上官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增加了“终选”机制,今年的新当选院士将由具有投票权的全体院士投票产生,将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工程院:发信提醒院士不以“权威”自居
中国工程院在本次院士增选中,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例如:改革候选人提名途径,取消了国务院各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大型企业等“归口遴选部门”的提名途径,仅保留院士提名和学术团体提名两种途径;完善院士增选机制,增加了全体院士终选环节;调整了候选人年龄、身份等规定;完善了候选人材料公示和投诉调查机制;加大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等等。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公布后,中国工程院官方网站刊发了“中国工程院致2015年新当选院士的一封信”,信的内容是八条共勉,其中一条是提醒院士不以“权威”自居。在这封信里,提醒新当选院士,院士不是“万事通”,应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不以“权威”自居,保持优良的学风,带头营造科学民主的学术环境和氛围。
我省新增选中科院院士
邹志刚院士:小时候曾把记者作为理想职业
■院士档案
邹志刚,南京大学长江特聘教授,1982年毕业于天津大学,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国光催化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小时候曾把记者作为理想职业,可是上大学时,却因为父母相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邹志刚被要求“靠技术吃饭”学习理工科。十多年前,邹志刚放弃日本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回国,在南京大学建立起环境材料和再生资源研究中心。2014年,他的成果《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我相信总有一天可以用水来做燃料,组成水的氢和氧可以单独地或合在一起来使用,这将为热和光提供无限的来源,所供给光和热的强度是煤炭所无法达到的,水将是未来的煤炭。”这是一百多年前的科幻小说《神秘岛》中的一个预言。
邹志刚教授长期从事光催化材料研究,致力于让这个预言从梦想走进现实。在2014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邹志刚领头的团队一举夺得自然科学二等奖。该项研究利用太阳可见光将水分解为氢和氧,为国际翘楚,在国际光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该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预计到第二期973项目结题时,我们的光催化水解制氢转化率将达到8%,接近美国能源部制定的10%商业化利用目标,中国人有望率先实现人类百年前的梦想。”邹志刚说。
除了利用光催化材料提升太阳能转换率的研究,邹志刚还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光催化还原CO2研究,并率先实现了利用光催化材料将CO2和水转化为氧气和甲烷等碳氢化合物。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挑战及国防安全的特殊需求,邹志刚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了光催化降解有机有害物的机理,成功研制出日处理量达20吨以上的光催化污水净化设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成果还应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为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讯员 刘成 安路蒙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甜子)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满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