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高校录取通知书是一张公文纸,内容简明扼要;改革开放后的80、90年代的高校录取通知书有点像请帖;进入新世纪,高校录取通知书开始变“潮”,富有个性……从过去的“一纸通知”,到如今“潮范儿+高科技”,创意百出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让开学报到这件事变得“萌萌哒”。
如今,越来越多高校都在这份小小的“初次见面礼”上下足了功夫,各种创意不断被刷新,有的文艺、有的精美、有的卡通,更不乏高科技和“大手笔”。录取通知书早已不再是板起面孔、冰冷几行字,而是超越“通知”的意义而被赋予了更多
的个性色彩、人文色彩和服务色彩,不同的学校、不同风格的录取通知书,也从某种角度彰显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大学教
育理念的变化。其实,如今这些“潮范儿”十足的录取通知书的前身,也全都中规中矩、经典简洁过……
1978年内容“极简”只有一句录取文字
录取通知书,让考生的命运不尽相同。那些等待,那些翘盼,那些张望……一幕幕的画面,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这种记忆,永生难忘。
1977年冬天,被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这年的12月,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得以恢复,全国570万名考生走进了封闭11年之久的高考考场。在那个年代,大学通知书极其简单,甚至有些严肃,远不及现在的通知书那么多彩。一张简洁的白纸,上面印着几行简单的文字,简洁到只说“革委会”转某某同志:经批准你被某高校某专业录取,请于何时报到。
“简洁的白纸,鲜艳的学校名字,然后一句简单的录取文字。”王新宇老先生说,他是1978年高考恢复以后考入山东大学的,当时的录取通知书非常简洁,用“通知”来形容毫不为过,当年的录取通知书虽朴实无华,但是这最简单的文字对这代人来说却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王新宇告诉记者,当时收到通知书的时候整个人是蒙了的,手抖了起来,心也跟着跳个不停,只感觉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幸福得无话可说。毕竟,那时候能迈进大学校门的人很少,他感觉自己获得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时候这句话相当流行,但我还是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中文系。”在王新宇心目中,大学是一个神圣的精神殿堂。他说,人难以选择自然的故乡,但人可以选择心灵的故乡。好的大学就是要能激发一个人的精神追求,但可惜的是现在许多大学都变成了高级职业培训学校,缺失了大学精神。
1988年
通知书有了学校介绍新生须知
今年47岁的王鑫说起自己当年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情形,依然记忆犹新。她告诉记者,1988年,高考过后,全家人都在盼着录取通知书能够早日到来。“当时,看到别的同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已经到了,可是我的还是没有寄来,担心自己没有考上。”王鑫说,等待通知书的心情可谓“酸甜苦辣”,感觉成绩不理想的她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落榜,就再复读一年。“好在录取通知书还是如约而至,我也在山东师范大学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
时代的变迁,也悄悄改变了通知书的面貌。“当时的录取通知书里面有学校的介绍还有新生须知等,信息量明显比以前多了。”王鑫告诉记者,这样的一封录取通知书为她带来了对大学生活的憧憬。但让人遗憾的是,当时报到时必须把录取通知书交给学校,所以那时的大学生就没有办法留下这张最珍贵的纪念品。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烙印,大学的美好时光对于80年代的大学生就像一首读不完的诗,永远值得回味和珍藏。”王鑫告诉记者,她听说那时候招生办老师到邮局送录取通知书,就像平常的信件一样发出,并没有太多的特殊对待。更为有意思的是,当时有的省份有统一用来发录取通知书的信封,考生考前填好收信地址并上交,学校录取结束后就用这个信封,把通知书寄到学生填写的地址。
1993年
通知书以挂号信的方式寄出
上世纪90年代的通知书大多为红色,像一个奖章,有着浓浓的喜庆意味。拿到这份通知书,意味着有一个更宽广的平台,更有意义的人生开始。
1993年,付艳荣拿到了西安交大的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是A4大小的对折白纸,上面极其简单地写着“西安交通大学入学通知书”几个字,看上去很简陋,感觉更像信纸。虽然纸张和印刷都不及现在精致,但上面的姓名和录取专业都是手工填写,字迹娟秀。然后还附带了致新生的一封信,上面详细讲述了新生去了要考英语、学费要交多少、需要携带什么生活用品等内容。
“通知书是以挂号信的形式寄出的,收到时已经是8月底,马上就要开学了,当时说我留的地址不详,这份命运多舛的通知书历时一个多月才到了我家。”付艳荣说,她当时在一个拉面馆打工,晚上住在发小家,姐姐替她拿到通知书后开始到处找她。“找到我的时候,家里把我上学需要的一切都准备好了,当天我就稀里糊涂被我姐接回家参加了我的送行宴,第二天就从乌鲁木齐赶往西安了。
那个时候,在拿到通知书之前是不能查到录取结果的,只能查询到高考分数,迟迟没有接到通知书的付艳荣还以为自己落榜了。“不可能吧?真考上交大了?接到通知书的时候,真觉得不可思议。”付艳荣说,自己第一次离家通知书原件就被小偷偷走了,“小偷见我包里没多少钱,不甘心,还给我家打电话,要2000元换通知书,不过好在我用复印件顺利完成了报到。”2007年
内容越来越厚重“软广告”也多了
时光来到21世纪,录取通知书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厚重。2007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的马俊回忆,在他那封满载期盼的录取通知书中,夹着一叠说明详单,那封致新生的信里有更多的温情因素在内,除了叮嘱路途遥远的学子注意安全、防盗防事故外,还寄语学生要“把自己造就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四有’建设者和接班人”。另外,学校还在录取通知书中附上了银行卡和手机卡等。
马俊当年第一志愿报的是青岛大学,第二志愿是山西师范大学。不过,由于分数不太理想,最终他被第二志愿录取了。“虽然不是自己最理想的大学,但还是挺满足的。”马俊说,当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他正在超市购买复读时所需的日用品。“我的通知书是寄到高中学校的,因为当时感觉自己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已准备回学校复读了,接到电话说‘有你的录取通知书’时还有点不相信。”
“这一刻,才知道什么是冰火两重天。”马俊告诉记者,他拆开那封信,把通知书看了几遍,虽然不是自己最心仪的高校,心里有些小小的失落,不过看到通知书上的学校简介感觉学校还不错,于是决定不再复读。
马俊表示,那时候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学习,远的目标还无暇顾及,近的目标就是要考进大学,特别是到了高中,似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为了一场高考。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可以说算完成了这一阶段的任务,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地了,感觉踏实了。
2015年
哪些录取通知书最“吸睛”
最娱乐——北京大学
3D游戏模拟大学生活
2014年,北大在录取通知书里附带了一张特制光盘《预习北大》,光盘里除了有关北大的电子书、电子漫画和微电影,还有一部由北大团委发行的3D的RPG剑侠游戏《英雄·未名》,游戏在北大校园场景下进行,新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游戏中模拟新生注册、领取校园卡、校内选课、食堂买饭、参加社团、去图书馆借书等未来生活的情景。
最内涵——清华大学
附赠《平凡的世界》
今年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多了两份特殊的礼物,一份是校长邱勇致新生的一封信,一份是小说《平凡的世界》。赠书的也不仅仅是清华大学,每年,浙江工商大学的录取通知信封里也会附赠一本英语课本,这已是该校十多年来的老传统。
最激萌——复旦大学
附带学长手绘生活指南
今年复旦寄出的信封里,除了通知书外,还多了一本生动的《复旦生活指南》手绘书,由2012届哲学学院毕业生周颖设计制作,可说是一份来自学长的“特殊礼物”。《指南》共包括“复旦本部地图”“附近公交”“周边美食”“附近超市卖场”等12部分共20多页,指南中,复旦的校门,相辉堂、光华楼等标志性建筑都以漫画形式展现,老师、学生也都被设计成了卡通形象。
最文艺——北京林业大学
把植物搬上录取通知书
“唯一的树叶,给独一无二的你。”北京林业大学今年的录取通知书仍旧采用植物标本的元素,并且配合6种不同的树叶手绘图案。在这张通知书的封面正中偏右位置,一条半透明纸
带,上面点缀着真实的植物叶片标本,叶脉走向清晰可见,摸上去还有明显的凹凸触感。网友直呼:最文艺的
录取通知书!
没有之一!
最情怀——陕西师范大学
老先生毛笔手写通知书
早在2007年,陕师大的录取通知书就开始用毛笔书写。今年,该校7位高龄老教师花了一周时间才将录取通知书写完,每人每天要写100多份录取通知。今年陕西师范大学为每位新生制作了两份录取通知书,一份毛笔书写用于学生珍藏,一份打印供报到使用。而著名书法艺术家庞中华也首次空降陕师大,加入“写手”行列。
最科技——浙江农林大学
拥有8项国家专利
浙江农林大学今年的通知书科技含量十足,是以毛竹为原材料、用拥有8项国家专利的刨切微薄竹技术制作并印刷而成。据悉,录取通知书使用的是双层刨切微薄竹,并在两层刨切微薄竹中镶夹无纺纱布,同时采用热压、防腐、印刷等技术处理,使得录取通知书印刷字迹更清晰、使用时耐压耐折、收藏和保存也更容易。
最先进——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二维码加入密文解码
目前多家高校的录取通知书都印有二维码,但传统二维码的加密方法是明文加密,很容易被仿造,而南航给录取通知书上的二维码加入了密文解码,被称为“最智慧”的通知书——可以帮考生识别通知书真伪。加密二维码技术在新生报到时也能实现“一站式”报到的快捷。除体检、领取军训服装外,学生在报到时只需在自己的宿舍楼下即能完成报到。
招生趣闻:曾发放“未被录取通知书”
现在如果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也就意味着考生落榜了。但在早些时候,收到通知书也不一定是好消息,因为信封中装的可能是“未被录取通知书”。1960年的一份未被录取通知书中就写道,“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祖国的各个方面都需要人力,希望你不要因为未能进入高等学校而气馁,应当更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为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事实上,在那个年代,大学除了发放录取通知书,还会发放未录取通知书,只要是报考大学的学生,无论是否录取,大学都会给予反馈。因此,很多学生收到大学寄来的信都会有两种不同的反应。而未录取通知书中则充满了鼓励的语言。
1964年,陕西省高校招生委员会也向考生发了未被录取通知书。“今年我省报考高等学校的人数较多,国家计划录取新生的名额有限,经参加我省统一招生的各高等学校根据中央高等教育部规定的统一录取标准和按照志愿顺序、择优录取的办法,认真地、仔细地进行了录取工作,已圆满地完成了招生工作。现查各校录取名单,你未被录取,希望能你在生产劳动战线或其他工作岗位上愉快地、积极地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本版撰稿/记者 史春勇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大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