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沉浸在童话中
萝峰小学的学生在表演童话剧《宝瓶》
■记者 却咏梅
“童话与诗歌是语文课本里最能张扬孩子的想象力,最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的文体和内容。某种程度上说,能把语文课本里的童话和诗歌讲好,就等于讲好了小学语文课;童话和诗歌讲得有魅力,语文课就会有魅力。”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广州市萝岗区教育局联合主办,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广州市萝岗区萝峰小学承办的首届中国校园童话节暨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研讨活动在广州市萝岗区举行,儿童文学作家、“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项目首席专家谭旭东认为,如何提高教师阅读素养仍然是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大问题,语文老师需要读懂童话、讲好童话、会写童话,让童话张扬孩子的想象力。
广州市萝岗区教育科研与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曹利娟老师告诉记者,广州市萝岗区自2013年9月与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对外合作办学部合作开展儿童阅读项目以来,已有六所学校成为“中国儿童阅读提升计划”实验校,在项目组专家的引领下,学生阅读兴趣、教师教学水平及学校的阅读氛围都得到了提升。六所学校的教师还编著了《教师童话论文》、《学生童话作品选》、《童话教学设计》三本书作为此次童话节的献礼,这也是北师大儿童阅读提升计划项目在萝岗落地两年来结出的重要成果。
此次童话节的主题是“童话润童心,阅读促成长”,涵盖童话理论与教育研讨、阅读展示课、童话写作与培训等,萝岗区各小学的孩子们表演了自创自编、自导自演的童话剧,多位一线骨干老师展示了或常态或创新的童话课堂,以及多位童话作家到学校与孩子们面对面交流,给孩子们讲阅读、讲童话、讲童年的故事,这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而且在探讨童话教学的价值、交流实际教学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也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
利用图书馆盘活阅读教学
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在1991年出版的《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出了令人瞩目的“阅读循环圈”,即“选书”、“阅读”和“回应”三个环节。钱伯斯认为,阅读活动从选书开始,如果儿童并非来自书香之家,家长又不具备选书买书的能力,学校图书馆就成了儿童阅读书籍的主要资源。因此,学校首先需要有一批适合儿童阅读、类型丰富的藏书,让儿童与书的相遇成为可能。郝广才在《好绘本如何好》一书中也说:“一本好书未必能找到最完美的解释,也未必能回答孩子的疑问。但它能提供一个‘体会的过程’,让孩子学会打开情感的出口和入口。”当孩子年纪还小的时候,可能只把读书当作一种趣味,当成自己和大人联结的一个纽带,等到有一天年龄渐长、阅历渐丰,他们可能就会把读书作为一个精神支点、一种生活方式,或者说一种信仰。
据了解,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从2003年建馆至今,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开设“图书馆阅读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阅读教学策略和阅读教学模式,力求盘活图书馆资源。作为图书管理员,林明霞也是阅读课老师,她将阅读教学分为起步、图画书、桥梁书、文字书阅读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推荐不同的阅读书目。这些年来,她和同事们带着学生做读书卡片、绘故事脉络图、画思维导图、写心得体会,领着学生慢慢地从图画书、儿歌童谣,到拼音童话、神话传说等桥梁书,然后走进文字书的世界。
德国作家黑塞说,有的人一生只读过十几本书,仍然是真正的读书人。也有的人走马观花般阅读许多作品,对所读的内容,却没有自己的思考和体认,这样的阅读也许可以获得知识,但却无法带来本质的变化。在林明霞看来,“一个孩子的阅读能力如同小种子,需要一定的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这个条件就是海量阅读和独立思考。因此,我们鼓励五六年级学生持续阅读经典和独立思考,学校的《书虫》等刊物每一期都有学生的读书体会。”
听着林明霞如数家珍的讲解,能感受到她对书的熟悉和喜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员朱传世称赞林明霞老师是一位“了不起的图书管理员”:“作为专职阅读教师,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关注了孩子的阅读心理,可以更专业地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如今,许多老师忙于课堂教学,抱怨没时间看书,不知道现在有什么新书好书,更不知道该给学生推荐什么书。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呢?”
谭旭东坦言,做事情的关键在于人,而好老师、好的图书馆都是用心做出来的。北师大厦门海沧附属学校校长和图书馆馆长都是有想法的人,教师们也都是“会吃书的书虫”,学校把“图书馆学校”作为办学理念,并正在为之努力着,所以学校越办越好。
要尊重儿童和他们的幻想
如果说童话是一条生命的河流,那么阅读童话的孩子就在这条河流中得到了生命的滋养,他们常常会为那些鲜活逼真的人物形象所打动,被作品精彩离奇的故事情节吸引,对种种如梦如幻的生活场景心向往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宣泄自己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想象力,获得如游戏般的快乐体验。
那么,对于小学语教师来说,童话是什么?童话价值何在?如何运用童话知识进行教学?面对一篇篇内涵丰富的童话作品,只把它当成普通的课文去讲解和分析,这样的情况该如何解决?记者在《教师童话论文》中发现,教师们都不同程度地认为目前小学童话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教师郑志晶表示,教师在教学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偏重于灌输知识、很少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会上,北师大亚太实验学校、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广州市萝岗区萝峰小学等学校的六位教师分别从“童话阅读交流分享课”“童话阅读指导课”“编童话故事”“微童话写作”等方面对童话课的课型进行展示,在童话的交流、阅读、口语表达、习作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得到谭旭东、朱传世、薛发武等童话作家和教研专家的一致好评。
“儿童充满了幻想,所以他们喜欢读同样充满幻想的童话。童话可以开启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孩子的阅读启蒙有重要意义。”四十多年读童话、写童话的经历带给儿童文学作家金波最深的感受是:“童话的灵魂就是幻想,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因此,他提出要尊重儿童和他们的幻想。
在金波看来,人的一生要读两次童话,儿童时代读故事,成人时代读思想。童话表面上是给儿童读的,但就其发展和所需要的基本要素而言,童话应该属于所有年龄段的人类。他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与童话紧密相关的幻想都是人类思维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品质。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幻想的深度、广度,特别是它的奇特性和丰富性会逐渐减弱,为此人们应该更尊重童年、尊重儿童、尊重幻想。“到我这个年龄,别的东西都逐渐淡忘了,但是童年的记忆却依旧清晰,童年时的幻想是我这一生最大的精神财富。”
写作的目的在于唤醒生命
《新课标》指出:“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童话写作正是开发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谭旭东认为:“不会写就难以感受童话之美,就可能隔靴搔痒,就无法指导学生写童话,孩子们的幻想和想象的翅膀就很难张开。”
在现场的童话写作培训环节,谭旭东、张菱儿、陈诗哥三位儿童文学作家以创作童话为主题,分别作了题为《学写小动物童话》、《我心目中的童话》和《写作的目的在于唤醒生命》的报告。三位老师均倡导“相信童话”的理念,让教师们意识到成人创作童话虽然有困难,但是只要有满满的爱心、童心,愿意转换角色和体验生活,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童话作家。
“成人写童话比孩子要困难得多,因为有太多的理性、怀疑甚至是骄傲。”陈诗哥认为,成人写童话的第一个困难在于你怎么看待和理解孩子,而读童话可以重新成为一个孩子,重新成为一个孩子就意味着生命如节日般归来。第二个困难就是你是否相信童话,如果你不是出于一个教学的任务或者为自己孩子读童话的话,那么你会主动地为自己阅读童话吗?“童话,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相信。如果你不相信它,它就会像一个笑话,甚至谎言。而相信本身就是一种童话,因为信任,爱情才如童话一般美好,如果没有信任,爱情就会像地狱一般丑陋。”
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太平凡、作文枯燥等问题,金波建议让孩子从童年记忆中寻找素材,因为童年记忆就是他自己的写作素材来源。“童年的幻想和现实生活都能激发我的想象力,两者结合在一起时我就创作出了童话。童年的幻想是即兴式的、片段式的,它组不成一篇文章,但是当我在成年人的基础上回归童年,便能掌握技巧——我知道怎么样编织故事、这个故事背后要谈的是什么,童话就这样写出来了。不过,即使需要技巧,但幻想才是童话的生命力,也是童话的艺术之美所在。教师和家长要多给孩子观察和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们拥有足够多的童年记忆,等孩子长大后,经过现实生活的印证,这些童年记忆会被唤醒,重新提取后就能成为极鲜活的写作素材。”
童话是美好的,生活中不可以没有童话,但不是仅仅只有童话,应当创造更美好的现实生活。北师大株洲附属学校小学部的苏丽、马思两位老师把这三天的学习比作一次童话之旅、一次充满收获的最美旅程:“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盼望带着孩子们走进真善美的童话世界,驻足感受童话的正能量,浸润美好纯真的心灵,获得语言与精神的共生共长,走向更加温暖的远方。”
(本版图片由广州市萝岗区教育局提供)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2659469.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