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0 10:19:00 作者:陈丽平 来源:法制日报
本报讯记者陈丽平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致函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转报教育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报告介绍,为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权利,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研究制订了《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按程序报批后将适时发布。
这一意见拟要求,各地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有关情况,因地制宜确定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具体条件,制定具体办法。
2011年12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教育部受国务院委托,所作的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的报告,并进行了专题询问。国务院高度重视审议意见,就落实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就审议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提出了进一步做好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的措施并切实贯彻落实。
对审议意见提出的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困难学生资助等问题,教育部表示,将研究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推进新疆、西藏和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四省藏区教育跨越式发展。研究制定加快推进民族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等7个方面,支持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免学费政策有望覆盖农村学生
本报讯记者陈丽平教育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提出,将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
报告提出,要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进一步健全资助机制,扩大资助范围,延伸资助领域。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160多亿元用于学生营养膳食补助,将使2542.4万名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受益;制定了资金管理、食品安全、食堂管理、学生信息管理、应急处理等配套文件,开展专项培训,确保计划顺利实施。
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本报讯记者陈丽平教育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提出,进一步促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
报告提出,扩大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由北京等15个省市承担,面向河南、贵州、甘肃等中西部8省区招生,2012年安排招生17万人,比2011年增加2万人,预计受援省份高考录取率最低可达到67%左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区域差距进一步缩小。针对贫困地区接受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相对偏少的问题,启动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安排1万名左右本科一批招生计划(其中包括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定向招生,预计贫困地区一本高校录取人数增加约10%。
统一编写义务教育三科教材
本报讯记者陈丽平教育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报告提出,抓紧统一组织编写出版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和历史三科教材。
审议意见提出,要加强德育、体育和艺术教育,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考试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此,教育部提出,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全面梳理大中小学德育课程内容,修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标准,启动普通高中德育课程标准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修订工作。
调减项目规范高考加分政策
本报讯记者陈丽平教育部关于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工作情况报告审议意见的报告。报告提出,将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调减加分项目和分值。
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高考改革。指导各省开展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2012年高职单独录取考生将达到100万人。深入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确保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严肃查处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泄题等案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健全防范机制,全面加强考试安全工作。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