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16 10:13:00 作者:赵永新 来源:人民日报
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2月14日揭晓。15日,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为我们解读今年的国家科技奖。
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成果突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国家科技奖每年评选一次,分五大类:最高科技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其中最高科技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是奖励个人的,其余三类是奖励项目的。
据介绍,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共奖励了374个项目,包括自然科学二等奖36项,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3项,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62项。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374个获奖项目中,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环保、民生、能源等六大领域的成果尤其突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他举例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奖项目“玉米单交种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近5年累计推广1.37亿亩,增收玉米68.78亿公斤,为玉米连续7年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12年8次空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宁缺毋滥”
对于公众关注的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空缺,这位负责人说,自然科学奖是严格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进行评选的。《条例》明确指出: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所谓的 ‘重大科学发现’,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前人尚未发现或者尚未阐明、具有重大科学价值、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他说,一等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必须是得到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自然科学一等奖必须要获得评审委员会2/3以上的选票,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慎之又慎,宁缺毋滥,差一票都不成。”
按照这样的原则,在过去12年的国家科技奖评选中,共评出“《中国植物志》”等4次自然科学一等奖,有8次空缺。
重大原创性成果需长期积累,不可急功近利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2年来8次空缺,说明我国基础研究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一定差距。”该负责人说。
他认为,国际认可的重大原创性成果的取得,是需要十几年、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和长期积累的,不可能急功近利。
“我们也不能因为一等奖空缺而悲观失望。”这位负责人认为,随着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加大,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低温超导、基因、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些苗头性的可喜成果,许多研究课题正由跟踪向领先转变。
“在近3年的国家科技奖中,自然科学二等奖的数量逐年增加,由2009年度的27项增加到2010年度的30项、2011年度的36项,这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这位负责人说。(记者 赵永新)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