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教育新闻 > 热点

2011年考研政治复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2010-12-09 15:16:00    作者:   来源:考研教育网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4.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的前提,即货币转化为资本(或,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G-W-G')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3.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马克思:"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所以,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劳动力价值降低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的状态下维持。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即劳动)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

  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购买工人的劳动,把工人变成雇佣工人,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1.马克思首先从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上,对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了区分。

  经济意义上的所有制,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这种所有和支配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产品(超额利润或利润)。

  法律意义上的所有制,即所有权范畴,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法律原则决定的,是一种排他性权利。

  2.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它是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意志关系的性质在根本上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马克思:"这种具有契约形式的(不管这种契约是不是用法律固定下来的)法的关系,是一种反映着经济关系的意志关系。这种法的关系或意志关系的内容是由这种经济关系本身决定的。"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资本主义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马克思:"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1.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

  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的含义

  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三)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资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不变,即不发生增殖,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2.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购买劳动力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3.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产生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可以用剩余价值率表示:m'=m/v.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五)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资本家用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方法,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让他们在同样长的劳动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与延长劳动日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由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同样是绝对剩余价值。

  2.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3.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了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4.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各个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每个资本家都力图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这个过程的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就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会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5.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资本家主要依靠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来提高剥削程度。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作用就日益突出了。

  (六)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只是意味着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加先进了。不论是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还是"无人工厂",它们在本质上依然是物化劳动或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它们在参加商品生产时,只是把原有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并不创造新价值,更不能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使资本家全体获得比过去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是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四、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的含义

  1.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下一轮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3.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5.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这样,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二)影响资本积累规模的因素:

  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三)资本有机构成

  1.资本家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自然形式上看,总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这个比例取决于生产技术的发展水平。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2.资本家投入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从价值形式上看,可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两部分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3.一般来说,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往往会引起价值构成相应变化,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这种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的资本价值构成,叫作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四)相对人口过剩

  1.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的。

  2.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由于可变资本的相对量的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相对地减少,其结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批工人失业,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的,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使他们成为"过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相对过剩人口基本上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伏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3.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资产阶级政府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但是不可能彻底消灭失业。

  (五)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愈来愈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于少数资本家中。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就是资本主义被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的根本原因。 

孙海燕

相关阅读

 

您对其他相关新闻感兴趣,请在这里搜索

自定义搜索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