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09 09:12:00 作者:于忠宁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尽管“外来人员”、“流动人口”等称呼逐渐被“城市新公民”取代,但是坚不可摧的户籍壁垒依然存在。城市接受了“新公民”多年来的贡献,却在高考(论坛)时无情地“抛弃”了他们的孩子——
户籍门槛难倒学子 李法明 画
12月5日,报名参加2011年北京高考的考生信息准时封存。据统计,由于应届生源的减少,明年北京市高考统考考生预计将跌破8万人,再创新低。
就在12月前后,在北京就读高三的非京籍学生要回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北京高考考生数量的涨跌,与他们无关。对于北京,他们“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他们的高考是“年年岁岁花相似”的故事。这似乎是一个老话题,重复、毫无新意,然而,今年又有些不同。在他们身后一向选择沉默隐忍、无奈接受现实的父母,开始团结起来,有一万多人共同发出响亮的声音——呼吁孩子在京高考权。
截至目前,已有1.3万人在《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上签字,90%都是在北京工作的非京籍家长。这份呼吁书已被提交至教育部门,迄今为止并没有回音。他们仍然在不懈地奔走。“这个群体越聚越大,不聚起来,就没有声音。要争取孩子的平等高考权,有更多响亮的声音才有希望得到一个好的结果。”一位家长代表对记者表示。
1.3万个签名与5次提交建议
“我的孩子高一高二在全年级都是前几名,今年因为高考的事回老家报名,来回好几趟,孩子的情绪受到了很大打击,期中考试滑落到三十多名。”
12月3日,几位在呼吁书上签名的家长聚在一起,讨论孩子的高考报名问题。赵女士向大家大倒苦水,孩子的成绩最近令她感到很头疼。
唐婉芸风风火火地赶过来,她带女儿回黑龙江报名高考,刚刚回京。“回去三四趟了,要命的是北京和黑龙江的教材不是一个版本,孩子得提前几个月回去强化训练,可是北京这边的高中会考还有三门没有结束,我们只能等会考结束再回去,这样剩下的备考时间就不多了。”唐婉芸已做好最坏打算,如果成绩不理想就让孩子复读一年。
刚给孩子在山东报上名的焦怀玲也在场,她告诉记者,孩子从1999年到北京读一年级,现在在通州三中上高三,为了争取孩子在北京高考,这半年她一直在四处奔走,“一开始时我们都满怀信心,想着用半年时间可能会做成这件事。”
焦怀玲们的信心源自今年北京大部分地区小升初新规定,不分户籍,只要有学籍的孩子都可以参加推优、电脑派位。在此之前,几位家长代表向北京市教委递交了《关于小升初不分户籍电脑派位统一录取的建议》,上面有2200多位家长的签名。没人能说清楚北京今年小升初政策的松动与家长们的力争是否有关,但很多人坚信,这个改变来自于家长们的“不放弃”。于是,他们从中受到鼓舞,开始运作“取消高考户籍限制”这个项目。
家长们认为要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最有效的方法是征集尽可能多的签名。为此,从6月底开始,他们奔走于农贸市场、建筑工地、地铁口等地,征集签名,目前已有1.3万个签名。
迄今为止,家长代表们已经向教育部门五次提交建议,在最近的一次(11月25日),除了呼吁书,还提交了一份《就北京市2011年度高考报名工作的紧急建议》。
尽管没有得到回复,但是家长代表张建党认为,基本目的已经达到——有关部门已经听到了他们的声音,“递交建议本身效果有限,但可以通过这个活动造势,形成合力,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对在京就读的非京籍孩子高考问题的重视。”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