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教育新闻>教育主图

世界名校多棱镜下的中国青年

    

    7月11日,上海世博会青年周落下帷幕。图为谭晶在闭幕式上演唱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歌《世界》。

    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来自英国的大学生在填答调查问卷。

    世博会注册大学生记者 贺达源摄

    世博会过去的7天属于青年,中外青年在世博园里欢聚、交融、共享,并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未来的良好契机。

    7月5日~10日,中国青年报社在世博园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以相聚在世博园内的世界名校及国内高校的大学生为主体,共发放中文和外文问卷各400份,有208名外国大学生和212名中国大学生填答问卷,所在的学校包括: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伦敦皇家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

    在青年周闭幕之时,我们将这次调查结果公布。这些来自世界名校的“精英”的看法,并不能推及全体青年,但会成为一面特殊的多棱镜,从一些有趣的角度,映射出中国青年的部分影像,以及整个国家和世界的未来。

    “外国年轻人通过‘中国制造’认识中国”

    调查显示,73.4%的外国大学生是第一次来中国。34.3%的外国大学生说将来一定会再来中国,43.3%的人说“可能会”,只有3.0%的人说“不会”。

    认为世博会在互联网时代已成“鸡肋”的论调可以歇歇了。调查表明,89.8%的外国大学生因为世博会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其中33.0%的外国大学生表示“改变很大”,56.8%的人表示“有些改变”。

    来自德国汉诺威的15岁女孩莎拉·诺普说,以前她总认为中国人不太友好,来了之后才发现,中国人非常好,和德国人一样和善。但在问卷中“最欣赏的中国人”这一题,莎拉有些犹豫,和同伴儿商量了一下,最后填上了“super-junior”。她不知道,这其实是韩国的一个流行组合。

    他们关注,但也许并不了解。华东政法大学张释文脖子上一枚小小的银色十字架,就引来一名犹他州大学学生的惊奇目光。“你们中国也可以随便信教吗?”

    这个“雷人”的问题让张释文领着这名美国男孩搬起两张大椅子,找了个安静的角落坐下,足足讨论了一个小时中国的宗教信仰自由。告别时,男孩的神色还带着点难以置信,他留下了联系方式,请张释文一定要给他寄去一本中文的圣经。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外国大学生会选择什么?本次民调显示,“中国制造”以32.4%的选择率毫无争议地成为首选。第二是“人口第一”(22.7%)。接下来还有:熊猫故乡(9.7%)、中国功夫(5.8%)等。

    “外国的年轻人通过‘中国制造’认识中国,形成对中国的印象。”一名社会学研究者提出。廉价、方便、种类多……“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也许还很复杂,但毕竟已进入到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再没有其他物品、人物,比“中国制造”更深入人心。

    “争先”,这是香港学生叶浩堃的最大感受。“内地人喜欢赢、喜欢抢先。看这次世博就知道,到处都是推撞、插队。他们什么时候才能懂得谦让,不争先?”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那么多?”一名新西兰女孩有些哀怨地问。她发现,自己永远也挤不上高峰期的地铁。打了一辆出租车,刚把车门打开,另一个人就“嗖”地一下钻进去,然后绝尘而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她。

    在澳大利亚馆,那里的工作人员基本不懂汉语,但有一句她们说得特别标准和流利——“慢慢来,不要急。”可这种呼吁收效甚微,队伍还是混乱而拥挤,游客们熟练地见缝插“队”。


孙海燕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