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又近在眼前。该不该给老师送礼?不少家长为此心里犯起嘀咕。这些年来,本来是十分神圣的教师节,却一直被“送礼”这个话题所纠缠,搞得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都十分烦心。教师节这个礼一定要送吗?不可否认,一些家长已经将社会上的“那一套”带进了教育行业,带进了校园。可
人情往来的“社会风气”在教育圈真的行得通吗?
“在老师眼中,每一位学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教师节有孩子的祝福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心意比礼物更重要。”一位从教多年的教师表示。
家长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而想“送礼”
在家长眼中,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掌握着班级的“生杀大权”,家长之所以给老师送礼,往往就是冲着老师手中的这一“权力”。“给老师送礼不一定有好处,但如果我们不送别人送了,孩子就可能要吃亏。”家长刘先生表示,不少家长会出于对老师的尊重和感谢给老师送点小东西。
“在礼品面前,老师也很难做。不收,家长怀疑你嫌少,会‘加码’再送;收吧,要么给人家孩子各种照顾,要么得想方设法还回去,心理压力大的时候会寝食难安。”一位从教十余年的优秀老教师表示,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真心不喜欢家长送礼。
她介绍,有一年她新接了一个班,第一次家长会她就明确表示,家长们不要送任何东西,每个孩子她都会全心呵护。结果家长以为她在暗示什么,纷纷打电话想约她出去“坐坐”,无奈之下,她紧急召开了第二次班会向家长澄清,非常被动。“其实,家长的担心是多余的,如果学生足够优秀、有闪光点,自然会得到老师的喜爱和关注,这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谁也不可能一辈子为孩子铺路,让他一路平坦地走,应该早点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
“从整个教师群体来看,绝大部分老师都不会收受家长的贵重礼物,老师也不会因为收了家长的礼物,就特别照顾他们的孩子。教师职业赋予了老师们无上的责任感,让他们无论是否收礼都会用心教导每位学生。”某初中学校校校长告诉记者,他自己也是孩子的家长,确实能够理解家长的处理,但校园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不能将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进校园。
家长们不要将“人情世故”带进校园
“现在许多家长在班主任面前表现得有点‘奴性’,为跟老师搞好关系,他们不只送东西,还会充当老师的后勤小兵,只要班主任在群里布置一项任务,许多家长们总是抢着干,生怕表现不好,影响班主任对孩子的态度。”家长王先生告诉记者,教师节给不给老师送礼,家长之间的相互影响起了很大作用。
王先生表示,虽然同一学校的家长之间不会探讨这一话题,但朋友和同事间会时不时提及送礼,一旦有人说送了,他就得揣摩自己该怎么办?大家总觉得送比不送好,当送礼成为风气,如果你没有跟上这种风气,就开始担心孩子有可能在学校受到忽视。
此外,不给老师送礼,孩子受冷落甚至遭排挤挖苦的新闻不时被媒体炒热,让家长们不得不“忌惮”老师的权力。以去年的依兰县事件为例,班主任因为教师节学生没有向老师表达心意,便迁怒全班同学。这类新闻在无形中给家长种下了必须给老师送礼的“坏种子”,导致许多家长觉得,如果不在老师面前拿出点“实际行动”来,心里就不踏实。
“现在媒体上时不时曝出老师暴力虐待孩子的新闻,特别是幼儿园孩子小,即使在学校遭遇了不公平对待回家也不一定敢说。”某幼儿园家长刘女士表示,现在的社会风气就是“送礼未必办成事,不送礼肯定办不成事”。因此,从孩子入园开始,她就在想方设法讨好老师。“平时也就算了,教师节如果也不表示一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其实,送礼只是代表一种心意,过去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说法,从这个角度去看,家长为辛勤付出的老师送点小东西是无可厚非的,如果家长想用钱贿赂老师,希望老师对孩子好一点,那就歪曲了“送礼”的真正意义。许多家长热衷于向老师表达“心意”,多半是个人经历在校园生活里的“投射”,比如说家长们在工作生活中习惯了送礼办事,或者办事遭遇过被索取财物,所以他们才会惯性地认为如果不给老师送礼,自己的孩子就会受到差别对待。实际上,正是现如今“病态”的社会风气,成为家长争相给老师送礼的始作俑者。
“孩子们在老师的教导下,获得了成长,懂得了感恩,就是给老师最好的礼物,家长们没必要将社会上的‘人情世故’带进学校。”从教三十多年的育英中学教师王晓东告诉记者。
“关心每一位学生是老师的职责所在”
家长要以维护道德为底线,老师也要严守职业节操。其实,看重送礼的只是个别人,很多老师一生两袖清风,退休了还是桃李盈门,他们为人师表的职业精神,令人心生敬意。“我妈妈是一位小学老师,她在教学生的时候,学习好的孩子她基本不用多费心,对学习差、家长不抓的孩子,她才下功夫抓,有时候都带到家里教,开小灶。”付女士告诉记者,尽管妈妈已经退休好多年了,但每到逢年过节,家里都非常热闹,很多学生都会来看望她,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洋溢着暖暖真情,那种纯粹、深厚、旷日持久的师生情谊,令人感动。
“妈妈当老师的时候没有收礼的概念,家长也没有送礼的想法,也没人给孩子搞特殊化,家长对老师特别信任,老师对待学生也一视同仁,也可能有的老师偏向一点,但绝不是因为家长送礼,而是这个学生本身非常优秀。”付女士表示。
这不就是现在社会苦苦寻找的师德榜样吗?师德建设一直是一个永恒话题,1997年,国家专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师德师风,那师德的具体的标准和底线到底是什么呢?师德就必须是崇高的吗?长期以来,社会对师德的理解一般表现为两个极端,一是过分强调“爱心”、“奉献”、“无私”等“圣格师德”,二是仅仅把教师当作一个普通的谋生职业,没有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千变万化的学生,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有了这样一份责任,无论是工作时间还是倾注的心血,老师都必须付出比别人多得多。”王晓东表示,教师担负祖国的未来,其工作本身就是崇高的,做了老师这个行业,最低要求就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认真呵护祖国的下一代。
构筑“失德”防火墙合力净化社会环境
“有关部门在整治教师队伍中害群之马的同时,要尽快改善教师待遇,帮助教师尽快消除‘职业倦怠感’,架设起屏蔽世俗污染的防火墙,才是防治教师‘失德’的根。”一位老校长告诉记者,现在老师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大。
该校长介绍,老师收不收礼是师德问题,而维护师德,还要从制度入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师德的过程建设上,做好长远规划和制度安排。比如,建立具体的、可操作性的师德规范,划分师德规范的层次;建立教师个人的师德档案,注重平时对教学、教研活动的督查;积极营造良好的师德建设环境。总之,师德建设不单是教师个人的事情,而是需要整个学校、整个社会共同努力的事情。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表示,当前行政对办学过多干预,设立诸多不合理的考核指标来评价教师,让很多教师被非教学工作任务折腾,产生强烈的职业倦怠感。师德规范本质是行业规范,应该由教师群体协商制订,要建设师德,就要遵照教师职业属性和教育规律来建设教师职业队伍,按照法律规范来保障教师权益,这样教师才会真正珍视并热爱“阳光下最神圣的职业”。
“教师应该高素质,老师应该耐得住清贫,教师更应该多多讲究奉献精神,尤其是在今天党中央强力反腐的形势下,教师更应该身先士卒做表率,不能不遗余力追求所谓的个人价值,结果只能让自己受伤,让师德受伤。”家长吴先生认为,作为一名为人师表的教师,就应该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和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榜样。毕竟他们面对的大都是未成年的孩子,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一生。“同时,这也要求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为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老师违规收受礼金视同受贿
今年,山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做好庆祝2015年教师节的通知》,其中明确提出,教育部门将开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严禁有偿补课等专项治理活动。去年7月8日,教育部专门下发了《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金等行为的规定》,给教师明确划定了严禁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等“6条红线”,教师一旦触犯将被开除,甚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那什么样的情况会移送司法机关?记者了解到,教师累计收受数额达5000元以上可定罪。根据《刑法》,公办教师累计收受数额达到5000元以上,就可认定为受贿罪(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私立学校的老师情况相同的,则属于一般商业贿赂,可参考企业、公司人员受贿罪判刑。一般商业贿赂罪的量刑根据涉案金额多少分为三个等级,金额较大的可判3年以下有期徒刑,巨大的可判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特别巨大的则可判刑10年以上。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量刑则更高,涉案金额较大的,即可判处3至10年有期徒刑。
其实,家长们纠结于“送还是不送”并不奇怪,从习惯送礼,到习惯不送礼,总有个过程。说起来,家长们不是今年才开始纠结。但不同的是,以往,很多家长纠结的是送什么、送多送少、怎么送、送给谁?而现在,这种纠结变为“送还是不送”?无论如何,这样的“纠结”,从侧面显示出师德师风向好的大趋势;这样的“纠结”,让人看到彻底改变风气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每年教师节前夕,学校会特意向家长和学生发出教师节倡议,要求不向老师赠送任何礼品、礼卡、鲜花,倡导以低碳、环保、节俭的形式向老师表达感恩之情。很多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也向学生、家长及社会作出承诺:坚持教育公平,关注全体学生,节日拒收任何礼物(包括贺卡、礼卡、鲜花等)。
清正过节,轻松过节,没有几个人不喜欢,没有几个人不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以钱财为礼,只会让师生的关系渐渐扭曲,本该纯洁的校园受到污染,教师节最终成为负担,效果适得其反。一张手工制作的贺卡、一段稚嫩的感恩文字,胜过金山银山,人们乐于看到,“礼轻情义重”成为社会“新常态”。
![手机快拍二维码 转发此新闻](http://qr.liantu.com/api.php?el=m&w=100&m=10&logo=http://www.dzwww.com/data/logo/1.gif&text=http://w.dzwww.com/d/13031755.html)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