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秀森,1963年9月出生,山东淄博市人,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教授。先后任聊城师范学院团委书记、学生工作处处长、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淄博学院党委办公室、院长办公室主任、院长助理,山东理工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副校长、党委副书记,山东工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2018年5月任青岛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谭校长您是5月初履新来到青岛理工大学任校长的。经过这段时间的了解,您对青岛理工大学的定位或者它的发展是怎样理解的?

谭秀森:青岛理工大学1952年建校,拥有近66年的办学历史,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见长,特色比较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迄今已形成了从本专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6万多名科学工程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思考,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这所学校自创办之初,就始终把国家需求作为它的使命和奋斗方向,始终与国家建设发展同行。学校秉持“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大学精神,与国家发展并生同行、呼吸与共,与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融合发展,已经成为这所学校历史血脉中勃勃涌动着的“精神基因”,这是对学校发展定位的最好诠释,也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优势和特色。这些优势和特色概括地说就是一个字“实”:办学定位笃“实”,学科设置求“实”,专业基础厚“实”,培养目标务“实”。

[详细]

青岛理工大学的学科专业和地域产业结合的比较好。在这方面学校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做了哪些工作?

谭秀森:学校现有的6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经、管、文、法、艺多个学科门类,传统优势学科涵盖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等领域。多年来,学校在海洋环境混凝土和防腐材料、水污染控制与废水资源化、大型钢结构建筑及抗震、大型地下工程与灾害防治、冶金节能减碳生产技术及装备、城市公共安全、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热泵技术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七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批攻关研究成果在国产C919大飞机、高铁列车、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海底隧道、地铁等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何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加快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目前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为此,学校积极搭建了对接地方经济发展的各种平台,如成立联合实验室,共建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并在如何搭建平台实现企业与高校院所、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的高度融合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创新探索“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新机制。

[详细]

学校在“政产学研用”结合方面做了深入探索与创新实践,能不能举个例子?
谭秀森:这样的例子有很多。2017年底揭牌的青岛理工大学建筑科技众创园中,就集聚了一批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成功案例。   其中,由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学校研发的“城市建筑云”平台,被国家发改委列入“大数据发展重大工程项目库”,生成了超过亿元的成果价值和发明专利自有知识产权。2017年,在国家住建部的大力支持下,“城市建筑云”平台与“住房城乡建设云”平台融合,青岛成为全国首个开展“双云”融合的城市。“双云”平台将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支撑,在大幅提升城市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学校与青岛市政府合作共建的青岛市城乡建设研究院,充分发挥“校政”各自优势,在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信息技术与智慧城市、城市安全与防灾、城市水文与海绵城市等十余方面,开展前瞻性科学研究、推广技术应用、提供决策咨询,努力打造服务青岛城市管理的高端“智库”。 [详细]

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青岛理工大学目前正在哪些方面精准发力?

谭秀森:为加强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工作的领导,学校成立了助推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出台了《青岛理工大学助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方案》。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有些工作已经初见成效。

一是对学科和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对照“十强产业”、经略海洋等需求,经过深入调研,对部分专业进行了优化调整,准备增列部分社会紧缺、发展前景好的新专业。进行了新的省一流学科申报工作,近期教育厅已公布,我校机械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被增列为培育建设学科,为更好地培养产业急需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科研方面。今年,学校新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青岛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批2个青岛市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与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

[详细]
精彩现场

嘉宾:谭秀森
单位:青岛理工大学
时间:2018年7月12日
地点:大众网访谈演播室
主题:展现“理工担当” 建设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校简介
青岛理工学校.jpg
青岛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土木建筑、机械制造、环境能源学科特色鲜明,理、工、经、管、文、法、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山东省重点建设的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