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事局日前表示,对于京籍未就业的大学生,各县区人事部门将逐个推荐就业,并鼓励本区县用人单位积极接收本地区生源毕业生,确保北京籍大学生不用为找不到工作担忧(2007年12月28日《京华时报》)。
这样的就业政策,清晰地展现了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包分配”的陈年旧影。这样的“政策回归”,置于今天整体就业制度与环境之下,立时就凸显了强大的不公平与不平等。京籍学生考大学,本身就有太多优待,现在,就业竟然又搞起“包分配”,这一切,到底凭什么?
“排外”也罢,“善内”也罢,说到底,都是制度歧视与制度不公。北京人事部门拿出一个似乎很“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由于本市2008年7月至残奥会结束都不再举办大型毕业生双选会”。这是多么可笑的理由呀。谁都清楚,大学生落实就业问题,基本上都是在毕业前(7月)就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更何况,现在所谓的“大型毕业生双选会”的效果式微,已经是不争事实。大学生更多是靠自己在就业市场不断打拼,而其中就有大量大学生沦陷于失业大军中,谁为他们解忧. 由此,北京籍大学生包分配,才让人觉得很不是滋味。北京,到底是谁的北京呢?北京籍大学生就可以被逐个推荐就业,用人单位得积极接收本地区生源毕业生,这样的举措,在人才自由流通的今天,置那些到北京实现梦想的外地户籍的大学生于何境地?难道说,在时代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还要让北京籍大学生成为满清的“八旗子弟”,使他们“老有所终、家有所养”,来独享种种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上的种种特权吗?我们不要忘记,当年的八旗子弟,虽有优先上岗权利,尽享优厚的福利,最终却养尊处优,在空熬资历中慢慢腐烂。
离开权利的公平,离开流动的自由,今天的人才资源,是根本不可能被盘活的。诚然,我们不能说,获悉“包分配”的消息,那些京籍大学生就会大面积地荒废学业,但是,我们却可以肯定,在“包分配”的就业制度下,诸如权力腐败、代际关系、家庭资本等非人才因素,绝对会流入人才市场,污染侵蚀健康的人才环境。这一点,不论是封建时代的“八旗制度”还是现已告别的“包分配制度”,都早就证明过了。
在一个多元化时代,一个城市,必须公平、宽容、公正、开放。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但更是中国人的北京。保证京籍大学生有工作,不但是非北京籍的中国人之不幸,也是北京人之不幸。作者: 单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