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知道“稼穑之艰”没什么不好
|
|
转载:大众网--齐鲁晚报 王玉初 |
|
|
9月23日《都市消费晨报》报道,新疆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已陆续下到田间地头,勤工俭学拾棉花。拾棉花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成了一项“痛苦”的任务,家长帮孩子完成任务、学生交钱买“任务”、施“苦肉计”开病假条等。为了防止学生逃避劳动,各学校想出各种办法“迫使”学生完成“任务”。 笔者认为,让学生在秋季拾棉花,让他们知道农村的“稼穑之艰”没什么不好。 如今,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教育专家、学生家长在感叹,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他们没经过苦日子,不知道生活的艰难。其实,家长宠着、惯着,孩子们真的很幸福吗?他们会领情吗?我看未必。 表面看,一些家长帮着孩子躲避劳动,看似心疼孩子,但实际上不一定能给孩子们真正的幸福感。这是因为,一个不知道“稼穑之艰”的人,很难体会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的孩子只会把家长对自己的爱看作是理所当然,不会懂得尊重父母的劳动与付出。 记得我读中学时,学校每年都放“农忙假”,一来是因为有些老师家里种了不少地,得回家去帮着收割;二则是为了让学生回家帮父母干点农活,接受一下劳动教育。那时干农活由于缺少机械化作业,多为人力劳作,每次“农忙假”回来,老师、同学都晒黑了不少。然而,这既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更让我们懂得了劳动的辛苦,并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所以,那时的中小学几乎没有被宠坏了的“问题学生”。 可是现在,在不少家长眼中,中小学生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书念好,生怕孩子干点活就累着了、耽搁了学习的时间。家长疼爱子女可以理解,但疼爱过了头就变成了溺爱。其实,学生不仅要接受书本教育,劳动教育对他们同样重要,再说,下地拾棉花并不是什么危险的劳动,让学生知道“稼穑之艰”,只会对他们的成长有益。 当然,学校在组织学生拾棉花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劳动。比如学校可以以义工的形式让学生去帮助那些困难群众,也可以进行有偿拾棉花,并将收益纳入助学基金,帮助贫困学生。这样一来,组织学生拾棉花就不仅是一种劳动教育,更是一种公德教育,拾棉花也就更容易被家长和学生认同。
|
|
|
编辑:王静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