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难以保证,活动场地受限,体育教师紧缺,安全责任不清
四川省成都市最近的一次体质调查显示:中小学生肥胖的多了,视力、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下降趋势,加强体育锻炼刻不容缓。成都市教育局、体育局对城区部分中小学的体育锻炼情况的检查结果显示:小学的体育锻炼开展情况普遍好于中学,几乎所有学校都反映体育锻炼存在场地小、学生多、安全责任大等难题。
小学体育锻炼好于中学
记者了解到,成都市成华区所有学校都在上下午各安排两个大课间,各25分钟,另外加上两次眼保健操共10分钟,以此保证1小时。这种“大课间”的模式,在成都市的小学运用较多。在光华小学和玉林中学附小,则是在上午安排一个大课间,下午安排一节体育锻炼活动课。
成都实验小学与《教育导报》联手策划了“130健康快车”活动,发动每一位家长和学生在家进行体育锻炼。活动持续了一个学期,家长踊跃参加。
青羊实验中学提出“每天一节活动课,让学生多长2公分”的口号,学校不仅安排了每周3节体育课,超过了标准课时,还在每天中午1点至1点半安排午间体育活动时间,学生自主锻炼,教师指导监管。
检查组发现,在落实“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上,总体来说中学不如小学。在时间上,中学尽管安排了1小时的时间,但是统一安排活动非常有限。下午的体育锻炼活动,多数中学只组织部分活动,或者完全由学生自由活动。
金牛区教育局的抽查还显示:城区学校好于涉农学校,公办校好于民办校。
据专家分析,小学的课程比较轻松,没有升学压力,体育锻炼的时间更容易保证。当社会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一所学校、一名教师、一个学生的通用标尺依旧是升学率、教学质量、学习成绩时,哪所学校又能牺牲学生的学习成绩来换学生的强健体质?
四川师大附中初中部的校长蒋晓明告诉记者,现在的初中生有9门课要参加毕业会考,加上体育课就是10门,学生每天的课表排得满满当当,能够在这些之外安排出体育锻炼活动课的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
体育活动质量亟待提高
川大附小有两千多名学生,目前学校操场不能容纳所有学生同时做广播操和进行体育锻炼。为此,他们的大课间采取室内室外相结合的办法,部分年级在操场上活动,部分年级在教室里活动。学校特意编排了一套室内操,教室里的课桌椅成为锻炼器械,让孩子们在有限的空间动起来。
检查发现,中学的场地压力更大,除了室内室外结合,使用操场也是分区域组织锻炼。“在保证时间的基础上还要保证锻炼的质量,如何把1小时安排得更科学、更丰富,学校还要多动脑筋。”成都市体育局竞技体育处副处长周励光在检查期间多次说,“学校的体育教师要当好1小时的参谋。”
青羊区教育局发现,部分学校只满足于保证时间、场地、内容的落实,学生仅仅是被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单一、趣味性差、对学生缺乏吸引力,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青羊区计划引导有条件的学校将快乐体育、趣味体育、艺术活动引入体育活动之中,如安排快乐健身活动、娱乐休闲活动、民族民间活动,使体育活动丰富多彩,真正达到以体促德、以体益智的目的。
盐道街小学(东区)已经有所尝试,把体育锻炼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我的课间我作主”,学生自编健身操,年级之间比赛,学生当评委,营造出“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氛围。
各校积极应对重重难题
一个200米跑道的操场要容纳一两千人,不要说跑来跑去,学生能够全部站下都成问题,这是目前城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最头疼的事。由于场地限制,学校在组织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时绞尽脑汁。
在检查组与学校的座谈中,校方反映最多的还是安全责任如何界定的问题。“不是不想安排更丰富的活动,而是一旦出现安全事故,不管是不是学校的责任,学校都要全部承担,没有一家仲裁机构来评判,这非常不公平。”金牛中学校长的话很有代表性。
玉林中学附小全校34个班,体育教师只有4名。每个教师每周有20节左右的课,工作强度非常大。体育教师紧缺,是学校开展好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碰到的又一难题。
面对重重难题,各学校积极想办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北站小学的办法是聘请有一定特长的其他科任教师当体育辅导员,指导大课间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师资的不足,也调动了教师锻炼的积极性。同时,把大课间计入相关教师的工作量,每月给予一定的补贴,形成了全校都重视、都参与的良好氛围。
金牛中学还把1小时锻炼的落实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不仅是体育教师,还有班主任、体育保管员都要纳入,每学期有考核,直接与收益挂钩。
新华西路小学努力克服场地狭小的困难,利用每天上午课间20分钟开设多项适合本校场地实际的运动项目,如徒手跳绳、踢毽等,保证人人参加,效果明显。(江芸涵 记者 李益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