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图书市场出现了教辅图书销售的小高潮,中高考“满分作文”图书是其中最火爆的品种之一。这些“满分作文”的署名大多是“一考生”,或者加前缀省份名称,比如“湖南一考生”、“上海一考生”。那么,这些“一考生”到底是谁?本报2006年连续关注的“新作文行动”发起人刘加民向记者透露,“一考生”的背后是书商的暗箱操作。
记者昨天(1日)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发现一本中考“满分作文”图书上的一篇“满分作文”《我的名字叫“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似曾相识,署名是“上海一考生”。经查询,原来这篇文章就发表在《中学生》杂志综合版2002年第1期上,原题是《流放在“最后一排”》,作者为“杨玲玲”。再仔细寻找,发现至少有五本不同名目的“满分作文”图书“收录”了这篇文章。
刘加民告诉记者,“一考生”事实上并不存在,署名“一考生”的作品主要来源于三个途径:改编、剽窃已经发表的作品;招聘“枪手”按照中高考作文考试题目写作;与阅卷中心的管理人员合伙盗窃考试资料,或者将阅卷中心供评卷参考使用的“一类卷”范文改造为“满分作文”。
其实早在2005年7月份,《法制晚报》就披露过:高考刚结束,书店里就出现了一本本年度中高考满分作文书。读者发现其中署名“上海一考生”的满分作文《捍卫我们的母语》以前见过,就爆料给北京的《法制晚报》。记者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寻访到本书主编。主编的解释是:“书中所指的满分作文并不是指考场上的满分作文,而是经过教师评改后达到满分水准的作文。”
刘加民认为,“一考生”的背后是明目张胆的抄袭以及抄袭的泛滥,但比抄袭本身更可怕的是公众对抄袭现象的麻木,这需要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更需要管理部门强拳出击。(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