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教育主管部门正在考虑恢复师范院校学生免费的政策,并酝酿在几所师范大学进行试点。这真是令人鼓舞的好消息!
教育之本在于教师,是一个简单而朴素的道理。伴随落实《义务教育法》,在教育经费、校舍建设等得到保障和开始改善之后,优秀教师的短缺已经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真正制约。然而,近年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经历了一番曲折。
一是不少师范大学纷纷“转型”,定位于研究型大学,淡化、弱化了培养教师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一些大专层次的师范学院纷纷合并、升格为综合性大学,摆脱了“师”门;三是为追求教师队伍的高学历,过早地取消主要面向农村培养小学师资的中师,由于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并不安心于小学教育,难以下到农村,致使一些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四是在高校高收费的大背景下,师范院校学生免费的政策也被取消。
于是,教师队伍出现了“逆向淘汰”的情况:最好的生源不会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中最好的学生不会留在教育系统,学校中有能力的教师也不安心教学而转行“跳槽”。于是,当我们日益追求优质教育时,优秀师资却日渐匮乏。
师范教育出现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在追求高学历、研究型的“升格风”之下,中专升为大专,大专升为本科,单科型院校追求综合化,综合型高校追求研究型。不独师范院校不愿姓师,还有农业院校不愿姓农,矿业学院不愿姓矿,地质学院不愿姓地。
这种学校发展定位既不是来自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也不是来自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家长、学生的成见、偏见和满足学校的虚荣心。它使人想起60年前对“油锅学堂,油饼学生”的批评,还是原来的那点面,炸成虚大的油饼以唬人。
师范教育姓“师”,可以重新唤起师范教育的尊严感和责任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返璞归真,回到务实务本的轨道上来。
(来源:人民日报;作者: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