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授“回归”讲台
|
|
2006-09-12 07:28:00 卢伟 |
|
|
教师节期间,一批先进高校教师的形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孟二冬教授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仍然坚持上课,最终倒在了讲台上;百岁院士魏寿昆则活跃在教学一线达77年之久,曾教授过的基础课和专业课有28门之多。他们都是精于学术的学术泰斗,而此间舆论更多关注的,则是他们在三尺讲台上作出的无私奉献。 当我们把视线从这些先进教师身上移开,放眼于整个高校教师群体时,我们不得不承认,不少高校教师,特别是一些知名教授,已经逐渐远离三尺讲台。教授不教课,尤其是不给本科生上课,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教授的天职是传道授业解惑,教授既不“教”也不“授”,提高高教质量,就是一句空话。前不久教育部出台新规定说,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的,将被取消教授资格,副教授不给本科生上课的,不能晋升教授。这说明,教授不上课的情况已经严重到了必须“治理”的境地。 教授为什么不上课?原因无非是如下两个方面:一是“不能上”,一些教授“教而优则仕”,教学科研做得好,当了系主任、院长,每天的行政事务都处理不过来,搞科研都要挤时间,哪还有时间给学生上课?二是“不愿上”,现在评教授,评博导,对教授的考核,第一要看的就是科研能力,看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项目。更令人忧虑的是,这样的考核基本上以数量为核心,高校教师面临每年必须发多少论文的压力,论文发得少,职称就上不去,哪还有心思给学生上课,而论文发得多,可以评教授、当博导,奖励荣誉到手的时候,对讲台也就日渐生疏了。不少教师整天忙着炮制论文,把教学看成服“劳役”,一本教案多年不变一个字,如此“教授”,翘首以盼的学生们,能有多少实际收益?现在少数高校设立了“教学型教授”岗位,但在“以科研论英雄”的局面下,这些教授在很多人看来是“上课行、科研不行”,含金量大打折扣,当然不如那些虽荒疏了讲台,却有“既懂科研、又会教学”美誉的教授来的风光。可见,在教授不教也不授的背后,是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和人才评价机制存在问题。 那么,如何才能让教授“回归”讲台呢?在笔者看来,一是加强师德建设,倡导育人风尚,大力弘扬孟二冬精神,把师德建设作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培养高校教授的教学责任心和育人自豪感,要让高校教师觉得,不仅科研搞得好可以赢得尊敬,教学搞得好同样让人敬佩。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改革当前大学的教学科研体制,把教好书作为大学工作的核心,让给本科生上课成为教授的中心工作;要改变当前的职称评定办法和教师考核办法,把教学作为和科研同等重要的因素加以考虑,把评定讲课出色但发表论文不多的“教学型教授”,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制度,而不仅仅是一种抚慰和照顾。只有这样,我们的高校才会少一些朱淼华、晏才宏式的悲剧,多一些孟二冬、魏寿昆这样的典范。 |
|
|
编辑:李辉 |
|
|
|
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 | |
|
|
|
|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