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大众教育>大众教育首页变换图片

闫光照用爱创造奇迹

 

  闫光照在给孩子做康复理疗。为帮助孩子们康复,在中心工作的志愿者都曾专门外出学习过理疗技术。(记者 张学军 摄)

    在跨入2007年之际,记者来到山西省壶关县北河村,探访生活在助才中心里的孩子们。他们是些“特殊孩子”,有的是身体残疾,有的是智商为零。

    助才中心坐落在北河村内,这是一个独立的院落,高悬在门楣上的“助才中心”字样很是醒目。进门一看,原来这里有三幢平房,前面两幢四间,是助才中心租用的。两间是教室兼宿舍,一间是食堂,另一间放着煤炭等杂物。

    安静的院落里时时传出读书声,领着学生们朗读课文的一个清丽的女孩,她叫路丽。路丽6岁时因遭遇车祸双腿残疾,从此人们很少能见到她的笑容……如今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路丽已读到了四年级,成为助才中心孩子中学历最高者,并且是这里的小“开心果”,大家经常能听到她爽朗的笑声。

    荡漾在这个特殊小院里的欢声笑语,是一群富有爱心的特殊志愿者带来的。

  闫光照在教孩子们数数。中心的孩子有的智力有问题,教他们知识必须循循善诱。

    23岁的闫光照,是这个助才中心的创办人。在长治师范读书时,闫光照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农村搞社会调查,了解到农村一些残疾孩子基本没有上过学的原因是:一方面农村缺少针对这些孩子的特殊学校;另一方面是这些特殊孩子很难与正常的孩子在普通学校一起生活学习。

    回到家后,小闫失眠了,他在想如何帮助这些孩子,于是有了创办一所专门招收残疾儿童学校的想法。小闫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几个同学,很快得到了多数同学的赞成。他又将想法告诉了父母,刚开始父母坚决不同意,但经过小闫反复地做工作,父母终于“妥协”了。

    得到了同学的支持和父母的认可后,小闫开始着手实施自己的计划。靠家里的资助和自己多方集资,他租来了校舍,并请来了帮忙的同学。2005年暑假,“助才中心”终于成立了。当时中心只有6名孩子,而且大都是本地人。不到一年的时间,助才中心的孩子已经达到了27名,夏天最多时达到31人。孩子们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进行康复训练,愉快地生活着。

    现在闫光照每天四点多钟起床,帮助父亲打理生猪的屠宰出售生意两小时,然后到中心上班,除了教学、理疗,还包揽中心的一切外交事务。

 

    机灵的路丽在黑板上写下“我爱学校,我爱老师”,以表达对老师对中心的热爱。(记者 张学军 摄)

    助才中心条件虽然简陋,但大家相聚在此其乐融融。(记者 张学军 摄)

 

    为办中心,闫光照全家已贴进去两万多元。现在找钱是闫光照的头等大事。因为有部分孤儿、单亲孩子,连每月的生活费都交不足或不交,现在从孩子们身上收上来的钱连一日三餐都难以维持。中心没有“名分”,贷款、集资的路都走不通。闫光照梦想着把办学资格申请下来,然后名正言顺地以法人资格获得贷款,建立残疾儿童实践基地,养猪、种菜、制粉笔,既能使孩子们学有一技之长,又能为学校创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保障。

    尽管壶关县人口已接近创办特教学校的要求,但助才中心现有条件实在是达不到办学标准。正在记者整理稿件时,从壶关传来好消息,壶关县委书记在闫光照的办学报告上亲笔批示:我们一定要多鼓励多支持他们,把好事办好!长治市残联、壶关县教育局、残联等单位也给予中心以资金上的支持。闫光照相信,困难总会克服的。每当他看到孩子们那纯真的笑脸,每当他听到孩子对老师的一声声呼唤,小闫就会在心中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一定要坚持下去!如果中心关闭了,这些孩子就意味着辍学,孩子们的童年只有一次,不能让他们的童年没有欢声笑语。

    除了热心的闫光照,这里的其他志愿者也让人心生敬佩,他们大都是小闫的同学或朋友。在这里他们没有一分钱工资,生活也很艰苦,但他们都有一颗滚烫的爱心。是他们用艰辛和汗水创造了奇迹,是他们给太行深处的残疾儿童带来了希望。 (记者 张学军)

  链接:

    志愿者原芳英,今年23岁,长治师范学院英语专业毕业,她放弃在城市工作的机会,不计报酬,毅然决然地来到偏僻的壶关做一名志愿者。闫光照说:“助才中心最不容易的就是原芳英,一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成天跟一帮智障孩子吃住在一起,一年半时间里没有吃过一顿安生饭,没睡过一个囫囵觉,每个夜晚不仅自己定时起来查看几次情况,为孩子们端屎把尿,时常还被孩子的大喊大叫惊醒,这哪是一个姑娘家干的活呀”。闫光照经常出去办事,只有原芳英坚守中心,十天半月不出一次院门,至今没添过一件新衣裳,倒往中心贴了上千元。

    志愿者王东伟,在中心工作一年后参加平顺县教师录用资格考试,被分配到平顺县青羊镇吾乐小学教书。现在他不仅每个双休日都辗转来到中心帮忙,每月还从七八百元的工资中拿出三分之一支持中心,这也是中心一笔有保障的经济来源。

 

    原芳英辅导孩子们认字。有时经过上百次的反复教授,孩子们都很难记住一个字。(记者 张学军 摄)

     每次回中心,王东伟都忙个不停。他心里总感觉欠中心点什么,也许是不该离开。但正因为他有了正式工作,中心才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记者 张学军 摄)

 

     12岁的李龙杰,来这里的时候拄着两根拐杖,经过一段时间的理疗锻炼后,小龙杰可以脱离拐杖自如行走了,他还时常帮忙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记者 张学军 摄)

 助才中心的孩子们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记者 张学军 摄)

王静

请您留言

登录名
密 码 匿名发表

查看所有评论

不是大众网会员,欢迎注册

报业集团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联系方式 鲁ICP证:0001000号 经营许可证:鲁B2-20061030号

Copyright (C) 2001-2007 www.dzwww.com All Right Rese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