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特,位于比利时西北,东弗兰德省的首府,号称比利时第三大城市。可是在我们眼中,她是一座漂亮而又安静的小城。城市的文化氛围浓厚,市里的博物馆,美术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她的繁荣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3世纪,那时她已经是巴黎以北最大的城市。于1816年创立的根特大学是弗兰德文学的中心,每年都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前来求学深造。今天,在23万城市居民中,十分之一是大学生!所以这又是一座充满新鲜活力的城市。据根特大学报道:在2005~2006学年期间,有205位中国学生注册,其中172名是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另外有33名在读博士生。这还不包括以各种形式参加交流访问的短期科研学者。国内的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及其医学部、北京语言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都已和根特大学建立了研究合作关系。
久居根特,我喜欢她那五年一次的花展,那风情浓郁的中世纪建筑,那热情好客的古朴民风,但让身处异国他乡的游子最难忘怀的还是那学生会每年举办的春节晚会!这不仅是一次美食的荟萃,朋友的相聚,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扬,更是对祖国,亲人的一种思念。
说到根特的春晚,不得不提的是我们的“大厨”夫妇。徐志安博士从上海交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1990年来到根特大学技术学院攻读博士研究生,两年后取得了博士学位。因为工作出色,自此便留在了比利时。早在他作研究生的时候,他就加入了根特学生会,开始了为大家服务的历程,即使后来他不再是学生会的成员了。徐志安博士的夫人施静雯1991年来到根特,热情能干的她一直是徐博士的好帮手,在为大家服务时也一样。每年根特的春节晚会都少不了徐志安夫妇的忙里忙外,从组织到采购,从烹调到收拾,没有一次没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徐博士沉稳踏实,大家都叫他“根特的老徐”,施静雯热情开朗,大家都叫她“施姐”。
世界各地的华人,每逢春节都有各自的庆祝活动,而根特春晚的最大特色就是近乎免费的丰盛美食,以及近年精彩的文艺表演。每年中国同胞参加都十分踊跃,只须一欧元就可以入场。 早在春节前一个多月,春节的各项筹备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展起来了,学生会成员都有分工,各司其职:从场地的寻找,预定,参加人数的统计,到食品的采购,储备,以及文艺节目的征集采排。凭着多年的经验,各项工作进行得有条不紊。
学生会成员由当地学生推荐选举产生,他们抱着为留学生服务的宗旨,为远离祖国亲人的学子们提供种种方便。在春节期间更是不辞辛苦地工作,单是统计人数就颇费工夫。每年学生的流动性很大,有的硕士生一两年就毕业回国了,博士后的研究工作也不超过三年,这都给统计人数带来不便,也为以后的食品采购带来不少的困难。尽管有中国使馆教育处在财力上的鼎力支持,学生会还是要精打细算——要节约有限的经费,把它用到随后的文体活动中。除了不厌其烦地准确统计人数,还要制定应急方案,保证不出任何差错。
每年的采购清单都由“大厨”夫妇亲自制定,既要考虑不同的饮食习惯,又要考虑市场的供应情况。尽管有华人超市,要买齐清单上的食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了买到地道而又新鲜的国货,近几年总要开两三部车到100多公里外的布鲁塞尔去采购。有时,由于对布鲁塞尔的地形不熟悉,跟车掉队的情况也偶有发生。记得2006 年初的冬天,在路过红绿灯的一个路口时,车队被分割开了,在不能任意停车的情况下,其中一辆车就不知不觉地转进了一条小巷。此时,天已渐黑,经过多次的电话交谈,在半个小时后,这辆满载年货迷路的车辆终于在这语言不通(法语区),治安较差的摩洛哥人聚居区被找到了。
要准备200人左右的盛餐,除了采购外,食品的储藏也是一个大问题!调料,罐头,面粉和干货等可以提前采购,但是肉类,海鲜和蔬菜水果等必须保证新鲜。考虑到有学生周末打工,根特的春晚大部分是安排在周4的晚上,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学生有时间参加这次活动。在活动前一周的周五早晨,我们会去特定的周五市场买鱼和肉。由于采购量大,摊位的老板不同意把全部的货物卖给我们,因为他还要照顾其他的顾客。面对这种合理的拒绝,我们不得不一再解释和请求,继而再次寻找。在运输过程中,鱼,肉的渍水总会由于颠簸渗进车辆的后背箱,那么车主恐怕就要免费享用这鱼腥味一个冬天了。
每年春节都正值大学考试期间,人手短缺的问题就很突出。但是这也丝毫不影响我们筹办春晚的热情。周五晚上,我们简单用餐后就迅速聚集在学生公寓,一起开始对鱼肉类的初加工工作:鱼要剪须,开膛破腹;大虾要剪头,去除黑色的肠线;猪肚要去除胃壁粘膜;还要洗净牛肉,绞碎肉馅,等等。别看都是些毛头小伙子,在家可能都没下过厨,但在这里却做得有板有眼,一丝不苟。然后把部分鱼和肉类被分散地储藏在为数不多的“老根特”家中。 周末“大厨”夫妇俩就在自己家里开始了烹饪:豆腐在油锅中发福成豆泡;猪肚,口条和牛肉在卤汁中千熬百炼;大虾和鱼片则沉醉在鲜美的料汁中——可口的美食就这么一步一步地走向我们。我们能够看到的是精美的食物,但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是:他们家厨房客厅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油烟味。
最辛劳的时刻从晚会当天的早上开始了:完成了水果,蔬菜,酒水饮料的采购后,还要把它们运到活动场所(通常租借的场所在当天上午11点左右开门)。下午2点左右,帮忙的志愿者们就陆续到达,大家分工负责:有布置会场的,有负责接待的,有在厨房工作的。这期间:5~6个品种的凉拌蔬菜就绪;各式各样的水饺不断累积;春卷,咖喱角,大虾,鱼片被炸成桔黄色;冷冻的烤鸭经过烤炙,已经是香飘四溢了!谈到饺子,不得不提在2006 年,所有的饺子用面,全是一位祖籍南方的男士一人所揉。这次活动期间,应该是他人生中与面粉“亲密接触”最多的时光了。
欢快的人群在大厅中已经就座,其中不泛非华人的友人前来助兴。整个会场红灯高挂,桌无虚席,四处洋溢着欢歌笑语的新年气氛。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教育参赞及其他工作成员每年都同我们一起欢渡新春佳节,他们的到来把节日的气氛又推向了新的高潮,同时带来了祖国人民殷切的希望和良好的祝愿。在欢乐的乐曲声中,人们一边品尝精美的菜肴,一边欣赏歌舞节目。望着琳琅满目的,久违了的家乡菜,我们忘记了身处异国他乡,感觉与祖国更加贴近了。文艺节目都是在学生会的精心组织下,在业余时间里自编自排的节目,一般短小精悍,反映了留学生自强不息,团结友爱的精神。由于节目来自生活,表达了他们的真实感情,常常赢得热烈的掌声。在表达了祖国对我们的关怀后,节日的盛餐也开始了。一道道丰盛的食盘满出空进,热气腾腾的饺子满载着节日的气氛倍受欢迎,很快就被一扫而空。大家尽情享用美食的时候,在后台厨房默默站立工作了大半天的大厨夫妇仍然坚守一线,不停地颠锅转铲,煎煮烹炸!长时间劳作后,饿过了劲,即在厨房草草浅尝。在大家观看文艺娱乐的时候,他们又带疲惫之身默默地开始了清洁工作。以至于不知情的人们问他:“你是开中餐馆的吧?” 很多人也管施姐叫“老板娘”。在国内很难想象,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会这么专业地,敬业地,真诚地,毫无保留地,不计个人得失地为同胞服务!
根特的春晚是我们海外学子和华人大团聚的日子,增进了友谊,加强了团结,同时也是学生会及徐志安、施静雯夫妇最忙碌的日子。尽管每次都说“太累了,明年换个形式,简单些”。结果还是乐此不疲,一年年这样办下去。这也反映出中国人不论身处何方,那种坚毅自强,团结互助的精神都会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我相信,无论身处何方,中国人坚韧不拨,勤劳智慧的品性都会历代相传!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下,海外的炎黄子孙会以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强列世界各族之林!(文/王婉)